导读:许子建先生结合古籍及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了《金匮要略》大半夏汤治疗胃反病疗效不甚满意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补充说明了大半夏汤的适应证。特此推送,以飨读者。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趺阳脉,是足背胫骨前之动脉,以候脾胃)。

同上篇又说:“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大半夏汤: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上面两段原文,包含两个主要内容:

(1)“胃反”又名“反胃”。其症状特点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2)对此证提出治方“大半夏汤”。

1病机

此证的病机,是由于脾胃之阳虚衰所形成——胃不能腐熟水谷,胃气不能顺降;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脾阳不能上升。故总属脾胃虚寒,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之证。

若再进一步追溯脾胃虚寒之根源,实由于肾阳不足。肾阳不足,不能温升以助脾胃之受纳与运化所致,亦即是“火不生土”之义。故实质是脾肾阳虚之证。

由于具此病机,故出现早晨吃下食物,则傍晚原样吐出,又或今天傍晚吃下食物,到次日早晨又原样吐出之证。

王冰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火也。”

陈修园从王冰之见,在《医学三字经·膈食反胃篇》中也指出:“若反胃,实可叹;朝暮吐,分别看;乏火化,属虚寒;吴萸饮,独附丸;六君类,俱神丹。”(原注:六君子加姜附,及附子理中汤之类)。

王、陈两氏,总结性地指明本证的病机,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2治法

在上述病机的指导下,应采取大扶脾肾之阳的治法。适应方,以桂附理中和二陈为主方,随证加减。如此立法遣方,方与证扣榫。

3对金匮治法的体会

《金匮要略》提出对本证的治方——大半夏汤。

“大半夏汤”的药物组合:人参、半夏、白蜜。

人参:甘温补益脾气,只有补脾之功,而无祛寒之力,故对中焦虚寒之证,单独用人参益脾气则力甚不足。

半夏:辛、温,入脾胃经,有降逆止呕、燥温祛痰之效。对本证则在所必用。

白蜜:甘、平,具滋养性,能滋养胃阴,引导胃气下降,亦可起到止呕、止吐之效。

惟本证属脾、胃、肾虚寒,主要是阳气不足,并非阴液亏损,脾胃之阳虚衰,无力腐熟水谷,更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出现“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若再以白蜜去滋养胃阴,则脾阳更不能升,而且在脾胃阳虚的情况下,白蜜滋润入于胃中,不易运化吸收,故本品用于本证,似觉不很惬恰。

从本方的组合情况加以分析,用以治疗本证,其效验不会令人满意的。

年我在四营卫生所带实习时,曾用上方治疗反胃病,有效,但未根治。后改用桂附理中加陈皮、半夏,三个月未发病,此后未进行远期观察,追踪访问,不知是否痊愈。

但当时比较两方的效果,后放(桂附理中加味)较前方(大半夏汤)为优。

也就是,“脾伤则不磨”的病机,不如“乏火化”的病机为确切。

这是后人补前人之不足,王冰补《金匮》之不足,陈修园又补《金匮》、王冰之不足,《金匮》只提出“脾伤不磨”,王冰提出是“无火也”,修园既服从王冰之论点,又增补了治疗方——六君汤加姜附,如此逐步深化,对本证的认识与治疗更加完善了。

4治验

昔年先母患反胃病,食入胃中,隔数小时后即吐出(还未到朝食暮吐的程度),两三天发作一次,病程已半年。

其病机,是从肝郁气滞而引起,按五行相克关系解释,属于“木郁克土”,脾土受克,则脾阳虚衰,故出现“反胃”。

予服桂附理中汤加陈皮、法半夏,再加疏肝理气、健胃温寒的木香、丁香、吴萸、青皮、砂仁、良姜,服后有良效,发病时间间隔变长(平均一个星期发一次,或十天发一次),但由于病程已半年之久尚未能根治。

随后将原方剂量加大,配作散剂常服(半夏改用京半夏,附片沙拌炒泡),不发病时也服,服完一料后,即痊愈断根。

通过实践证明,对“反胃”病,以服用桂附理中加味方为妥贴。

由此看来,古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固然可贵,值得重视视学习,但要进一步验证其功效是否确实,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故《金匮》提出“大半夏汤”施治本证,还觉不甚满意。

5大半夏汤的效用推广

一、治膈食病

大半夏汤,据个人体验,治疗“反胃”效果不甚满意,为何效果不甚满意?因方义与病机不符。但改用本方治“膈食病”,则疗效显著提高。

现将“膈食病”的有关问题,分述如次。

症状:食物不能下咽,勉强下咽,入于胃中,则食道至胃上脘均有梗塞感,且兼有大便难之象。

病机:此证,因由胃中津液不足,脾气不升,不能将津液输布于上焦,食道与咽喉不润滑,故食入则觉梗阻不能下咽。

另一方面,由于胃中津液不足,胃气不降,则肠道不润,故大便难。

治法:根据病机,其治法应以“滋生胃液”为主,兼同升脾阳、降胃气。

治方:以“大半夏汤”最恰切。

本方中,白蜜:甘平,入于胃中,能生津润燥滋养胃阴。

人参:甘温之品,能益气而升扶脾阳,脾阳得升,则将白蜜滋生的胃液,借助于脾阳之鼓舞向上输布,则胃之上脘、食道咽喉得以濡润,然后食物入于食道,即可顺利下咽,不致梗阻。

法半夏:辛温,有滑腻性,能降逆,入于胃经能引导胃气下降,于是将白蜜滋生的胃液,引导下行,达于肠道,肠中津液不涸,则大便不难。

全方合力,药仅三味,而组合得体,与本证的病机相衡量,是完全吻合的,故用治本证可奏功效。

《医学三字经》陈修园提出“膈食病,津液干;胃脘闭,谷食难;……大半夏,加蜜安。”修园将本证的病机、症状及治方概括得很清楚明白,也是陈氏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重视学习。

临证体验:

年某月,我在中医学院工作,某日突然感到吃饭菜入于食道,吞咽梗阻,不能下,口干思饮,大便还无干燥难解之象。

于是我将饭食改为面食,面条吃下,仍觉梗阻,但不如吃饭困难,后改吃流质稀饭,稀饭喝下,当然无梗阻感,从此连续喝稀饭三天,未进其它食物。

此后口干舌燥症象已无,于是试改食面条,亦无梗阻,吃面条无梗阻,则试食米饭,亦无异常,从此获愈。

当时发生此证的原因已回忆不起,当出现吞咽困难,从半流质而改食流质稀饭后,原发吞咽困难之状,逐渐消而复常。

经历切身体验,便进一步体会到陈修园揭示本证的病机“津液干”是确切的。

“稀饭”甘平,生津润燥,有滋生胃液、滋养胃阴之功,它与“大半夏汤”中以“蜜”为主药的道理相近。故修园称“大半夏,加蜜安”,大半夏汤中须加重白蜜之量,着重在滋生胃液。

当时以稀饭为餐,目的是易于吞咽而已,殊不知喝稀饭后由于滋生津液而取得良效,这是意外的收获。

故对膈食病的轻证,即不服药,取稀饭或米汤为食,亦可见效。若属重证,仍须“大半夏汤”全面照顾,方可收功。

二、治胃溃疡呕血——借用“大半夏汤”

年,我在昭通地区工作期间,县医院有一位姓李西医,患胃溃疡,胃痛呕血。

我即借用“大半夏汤”与服,方中人参则用吉林红参,且将剂量加大,列为主药,服后呕血止,胃痛缓,大便亦无黑色,连服三剂,临床症状消失,半年未复发,随后另调配散剂方,予以常服,五年未发病。

吉林红参40克,法半夏20克,蜂蜜(适量,分次调入药汤碗内)。

借用本方治“消化道溃疡”,其药理作用又与治“膈食病”不同。

人参:益气摄血,即加强脾统血的机能而止血(以人参为主药)。

白蜜:甘平缓。甘平,滋养胃阴;甘缓,以缓和血液妄行,又可缓解疼痛。

半夏:辛温,降逆止呕。

三、案例比较

治膈食病以白蜜为主药;治胃溃疡以人参为主药。同一帖方子,用治不同的病证,只因主药的地位变动,则其全方各药所起的作用也随之而异。

6归纳说明

一、“大半夏汤”的效用,按《金匮要略》所述,用治“反胃”,但从个人体验所及,以本方治“反胃”,与病机相衡量,还觉不甚惬恰,故使用后功效不甚满意。

二、对“反胃”的治疗,按病机,属于脾肾阳虚,“火不生土”之证,以桂附理中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较为妥贴。

三、大半夏汤,按全方组合关系,用以治疗“膈食病”较为恰当——即符合病机,而且通过实践,其效验较为理想。

四、“膈食病”,在证情不甚严重的情况下,若病机属于“胃中津液不足”而引起,则用甘平生津的稀饭、米汤,或蜂蜜水以及水果汁均可获效。若属重证,用小单方而无效时,仍应用“大半夏汤”。

五、从个人的体验,“大半夏汤”一方,既可治“膈食”,又可“胃溃疡”。但方中药物的主次地位,须随证而改变,始可发而中节。

注:本文选摘自《杏春医论——中医阴阳、方药的理论与证治》,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年3月。本







































最顶尖的白癜风专家
什么叫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xw/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