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动态中医文化诗词中的ldquo夏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s://m-mip.39.net/pf/mipso_7465523.html 7.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年/6月/15日/第版 作者:黄新生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化痰散结数半夏 “齐州多半夏,采自鹊山阳。累累圆且白,千里远寄将。”(宋代孔平仲《常父寄半夏》) 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以块茎入药,是常用的温化寒痰类中药。《礼记·月令》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一种观点认为,半夏的块茎在仲夏成熟,此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半夏”。还有学者认为,“五月半夏生”是古人对半夏植物“珠芽生殖”现象的描述,在农历五月,半夏的植株中部会生出一个小小的球茎,它是半夏的珠芽,将成熟的珠芽埋入土中,会生成下一代半夏。珠芽繁殖是当前半夏繁殖的主要途径,具有发芽可靠,成熟期早的优势。半夏多生长在田边,故又名“守田”;半夏去粗皮后洁白如玉,故又名“水玉”,《本草纲目》曰:“守田会意,水玉因形。”半夏有毒,未经炮制的半夏毒性尤其强烈,故又名“三步跳”。半夏是古代重要的物候植物,《礼记》曰:“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古人还通过半夏来预测疫病的发生,《逸周书·实训解》载:“夏至后十日,半夏生,半夏不生,民多疠疾。” “时当半夏已生齐,霹雳痰宫震鼓鼙。制以生姜经可引,代将贝母见休迷。管教痰湿难存胃,须识胎儿易堕脐。血少汗多兼燥渴,古人三禁耳曾提。”(清代赵瑾叔《半夏》)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的治疗,外用治痈肿痰核。《本草纲目》载:“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 “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赊来半夏重熏尽,投著山中旧主人。”(唐代王建《寄刘蕡问疾》)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配伍陈皮、茯苓等,可治疗痰湿阻肺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配伍细辛、干姜等,可治疗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夹有泡沫;配伍天麻、白术等,可治疗湿痰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甚则呕吐痰涎。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唐代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 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配伍干姜、黄连、黄芩等,可治疗寒热互结所致心下痞满;配伍瓜蒌、黄连等,可治疗痰热结胸之胸脘痞闷、拒按、痰黄稠、苔黄腻;配伍紫苏、厚朴、茯苓等,可治疗气郁痰凝之梅核气。半夏味辛,外用能散结消肿止痛,配伍海藻、香附、青皮等,可治疗瘿瘤痰核;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可治疗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夜阑乡梦破,一雁度衡阳。”(宋代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 半夏归脾、胃经,味辛能化中焦痰湿,以助脾胃运化,具有良好的止呕作用。配伍生姜,可治疗痰饮或胃寒所致的呕吐;配伍黄连,可治疗胃热呕吐;配伍石斛、麦冬,可治疗胃阴虚呕吐;配伍人参、白蜜,可治疗胃气虚呕吐;配伍秫米,可治疗痰饮内盛,胃气失和而夜寐不安。 古人认为,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具有阴阳配合之妙,夏枯草配伍半夏,可治疗肝气郁结,久而痰热互结之失眠、瘰疬、瘿瘤等病症。 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gj/5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