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61211/5112733.html
春天是多发传染性、流行性眼病的季节。麦粒肿,分为内外麦粒肿,在老百姓口中,常常叫做“针眼”,就是上下眼睑附近生出那种小疖子,形如麦粒,红肿痒痛,容易溃脓的一种眼病。外麦粒肿:病变位于睑缘睫毛毛囊的皮脂腺,局部红肿热痛,可触及硬结,有压痛。如位于外眦部,故压迫静脉回流,使眼睑及附近的球结膜红肿加重,数日后可在眼睑皮肤上出现黄白色脓点,令自行穿破出脓后症状消退。个别人因造成眼睑脓肿或蜂窝组织炎,还会造成全身怕冷,发热等全身反应。内麦粒肿:病变于睑板腺,外现症状不如外麦粒肿显著,但因睑板组织致密,局部疼痛较剧。翻转眼睑,在眼结膜上可见黄白色脓点,数日后脓液从结膜面穿破流出而愈。麦粒肿一般情况下,具有红、肿、热、痛的典型急性炎症表现,是由热邪发于眼部引起的。《诸病源候论-目病诸侯-针眼侯》:“此由热气客在眦间,热博于津液所成”。在《中医眼科学》中就清晰地把原因归纳为三种:1、感受了风热之邪。风胜则痒,热胜则肿,会表现为眼睑微痒不适,周围皮肤微红,微肿,有压痛;2、血为热壅,气因血滞可以见麦粒状硬节隆起,疼痛明显,全身可无症状,或出现头微痛。过食辛辣,或脾胃积滞,郁而化热,热毒上攻上下眼皮;脾胃积热,热毒上攻于眼睑,可见眼睑局部红赤肿痛;火毒蕴结,蓄腐成脓,则有黄白色脓点;3、脾胃蕴热,里实积滞,伴随口渴便秘等症。余邪未尽,热毒蕴伏;或是脾胃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邪者,常常反复发作。有的人会反复出现针眼,这是由于脾胃虚弱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余邪未清除干净,屡次发于眼睑部。与前面两种情况比较,这种情况红肿不甚,但时间久,难以消除,常伴随纳呆、便秘等脾胃积滞化热的症状。简单讲,导致麦粒肿的原因,要么就是感受了风热之邪,要么就是内伤脾胃、里实积热。如果说干眼症是虚证,那么麦粒肿就是实证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麦粒肿无疑则要疏风热,清脾胃。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小方子:蒲公英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就记载:“(蒲公英汤)治眼疾肿疼,或胬(nǔ)肉遮睛,或赤脉络目,或目睛胀疼,或目疼连脑,或羞明多泪,一切虚火实热之证。”做法:鲜蒲公英克,根茎叶花皆用,无新鲜者可用干品30克代替。煎汤两大碗,温服一碗,余一碗乘热熏洗眼部。蒲公英性味甘、寒,入肝、胃两经,具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结、通乳散肿的功效。而肝开窍于目,用入肝经的蒲公英来泻眼睛的风热之邪,也算是相当对证了(对于肝火旺引起的目赤肿痛,也可以用)。如果针眼反复发作,除了在针眼发作期间服用汤方治疗,未发作期间,还应注意扶正祛邪,调理脾胃功能。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益气,增强体质。

附,麦粒肿外治一则:耳尖放血治麦粒肿

耳尖穴是经外奇穴,有退热消炎、止痛及具有祛风清热、清脑明目、镇痛降压的作用。取位:卷耳取尖上即是。放血疗法古代称为“刺络”,有开窍泄热、活血消肿的作用。采用耳尖穴放血能泻火、解毒、活血、散瘀及调和阴阳。操作法:将患眼同侧耳尖穴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在耳尖穴放血2-3滴,每日1次,2-5次即可。《证治准绳·七窍门》云:“土疳症脾胃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世传眼眦初生小包,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灵枢·经脉》载有“足太阳经支脉至耳上角”。“耳为宗脉之所聚”。《内经》又云:“血实者宜决之”。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用此法治疗麦粒肿,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善建者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gj/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