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曰:“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此为半夏名字的由来。颜师古注:“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因此这种半夏是因生于农历五月而得名。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是一种非常有名的中草药,具有比较高的药用价值,能够起到化痰燥湿,止呕镇吐,消肿等作用,通常是以块茎入药,是一种天南星科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植株高约15到25厘米。

夏至太阳已到南北回归线附近,阳极生阴,天地之间已不是一片的纯阳之气,故半夏秉阴气而生于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决定了半夏独特的药效。

01

简介

地文、水玉、守田、示姑、麻芋果。

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02

功能与主治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性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现在常用于治疗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03

现代研究

半夏主块茎含挥发油,内含主成分为3-乙酰氨基-5-甲基异唑,丁基乙烯基醚,3-甲基二十烷,十六碳烯二酸,还有2-氯丙烯酸甲酯,茴香脑,苯甲醛,1,5-戊二醇等60多种成分。还含左旋麻黄碱,胆碱,β-谷甾醇,胡萝卜甙,尿黑酸,原儿茶醛,姜辣烯,黄芩甙,黄芩甙元,姜辣醇等基衍生物等。又含以α-及β-氨基丁酸,天冬氨酸为主成分的氨基酸和以钙、铁、铝、镁、锰、铊、磷等为主的无机元素。另含多糖,直链淀粉,半夏蛋白(系1种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经过药理实验,半夏0.6g/kg的镇咳作用接近于可待因lmg/kg的作用;半夏制剂ip,对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另外还有镇吐,降压等作用。

毒性:半夏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3.g/kg。

04

现代临床应用

1.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现在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本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于各种痰湿证;症见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火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组成:半夏、陈皮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05

温馨提示

食用注意事项

1.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2.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排版/建安集团

文字/安晨医药

贴纸配图/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