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新妈学ldquo真传rdquo
肺系疾病涉及药物——麻黄:石膏:姜草枣:苍术:半夏:莱菔子:白芥子:苏子:白术:桂枝:紫苏(苏叶):柴胡:茯苓:金沸草:厚朴:杏仁:化橘红:荆芥:防风:薄荷:升麻:葛根 肺系疾病涉及处方——麻黄汤:小青龙汤:越婢汤:三子养亲汤:小柴胡+苓桂术甘汤:厚朴杏仁汤:甘草干姜汤:桂枝汤:柴胡桂枝汤:麻杏石甘汤:傅青主伤风方:升麻葛根汤:清萍汤:黄芪生脉饮:金沸草散: 莱菔子: 化痰+化食积 性味功效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其子下气犹捷,有推墙倒壁之功;水研可吐风痰;醋研可敷恶毒。俗名萝卜,解面毒。 《玉楸药解》黄元御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经。下气止喘,化痰破郁。 莱菔子辛烈疏利,善化痰饮,最止喘嗽,破郁止痛,利气消谷。生研,吐老痰。 归经 《玉楸药解》 归肺经 白芥子: 化痰+散结 性味功效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毒。 白芥子辛宜于肺,温宜于胃,故俱入之。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温,味辛,无毒。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醋研敷射工毒。 芥子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味辛入肺,肺合皮毛;辛温发散,所以发汗。胸者肺之分也,膈者肝之分也;白芥子辛温疏散,所以入肝肺之分而消痰冷也。肺主气,气温则下行,所以主上气也。面目黄赤,肝乘脾也;气温达肝,肝不乘脾,黄赤自退也。 醋研主射工毒,亦辛温条达之功效也。 《玉楸药解》黄元御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破壅豁痰,止喘宁嗽。 白芥子辛温利气,扫寒痰冷涎,破胸膈支满,治咳逆喘促,开胃止痛,消肿辟恶皆良。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肺、胃经 《本草经解》 归肺、肝经 《玉楸药解》 归肺经 苏子(紫苏籽): 化痰+降气 苏叶宣散,苏子下降(诸花皆升,诸子皆降) 咳喘=上气 肺与大肠相表里,可通便 性味功效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子能开郁下气,定喘消痰。 《本草经解》叶天士 其(子)尤良,下降之性辛温气味尤甚也。 归经 归肺经 解表散寒用紫苏叶,行气宽中用紫苏梗,和胃止呕用紫苏(梗叶同用),降气消痰用紫苏子(要略捣碎用)。 苏叶: 解鱼虾之毒,日料店铺紫苏叶,紫色火之相,芳香走窜,性温祛寒,香气抑制腥气。 生姜同解鱼虾之毒,温补脾胃,遏制寒凉之气。 半夏厚朴汤《伤寒杂病论》——梅核气。宣散邪气,紫色(心脏,上半部分)情绪不好or寒气积在咽喉。 常见功能:治疗外感。确需解表但又没有表闭的很死的时候,作为麻黄的安全替代品。苏叶+橘子皮。感冒无汗怕冷身疼痛。苏叶+生姜+红糖等发汗 性味功效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叶能发汗散表,温胃和中,除头痛、肢节痛,双面紫者佳。不敢用麻黄者,以此代之。 辛走肺,甘走脾。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温,味辛,无毒。主下气,除寒中。 紫苏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肺主气而属金,金寒则不能行下降之令;紫苏辛温温肺,肺温则下降,所以下气。脾为中州太阴经也,肺亦太阴,肺温则脾寒亦除,故除寒中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辛、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驱浊,消凝滞而散结。 《玉楸药解》黄元御 味辛,微温,入手太阴肺经。温肺降逆,止喘定嗽。 紫苏辛温下气,治咳逆痰喘、呕吐饮食,利膈通肠,破结消癥。兼驱腰膝湿气。解蟹毒。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肺、脾经 《本草经解》 归肝、肺经 《玉楸药解》 归肺经 《本草经解》叶天士 紫苏同陈皮,治感寒上气。同人参,治虚咳上气。苏子同良姜、广皮,丸,治风湿脚气。同粳米,治上气咳逆。 《长沙药解》黄元御 《金匮》半夏厚朴汤,方在半夏。用之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以其降浊而散滞也。 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咽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泻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其诸主治,表风寒,平喘嗽,消痈肿,安损伤,止失血,解蟹毒。 使用注意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辛散之剂,下气最捷,所虚者少用之。 在9月上旬(白露前后)枝叶茂盛花序刚长出时采收,置通风处阴干,然后将叶子采下。 苏梗: 苏叶发汗,苏梗行气宽中,治疗妊娠呕吐,胸胁痞闷,胃气瘀滞。 性味功效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梗能顺气安胎。 《本草经解》 归肝、肺经 其(梗)本乎地者亲下,下气尤速。 归经 归肺、脾经 别名 苏梗 三子养亲汤 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3钱 痰不自动也,因气而动,故气上则痰上,气下则痰下,气行则痰行,气滞则痰滞。是方也,卜子能耗气,苏子能降气,芥子能利气。气耗则邪不实,气降则痰不逆,气利则膈自宽,奚痰患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子事亲者设也。虽然,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径捷之方矣。 年高(降气紫苏籽)痰盛(白芥子)气实(积食莱菔子)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6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怪病多痰看国医大师如何治痰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