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拼音

XuánFùHuā

性味功效

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消痰行水,降气止呕。

《神农本草经》

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咸、甘,温、微温,冷利,有小毒。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温,味咸,有小毒。主积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旋覆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咸有小毒,得地北方阴惨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温能散积,咸能软坚,故主结气胁下满也。水气乘心则惊悸,咸温下水,所以并主惊悸也。去五脏间寒热者,五脏藏阴者也,痰蓄五脏,则寒不藏而寒热矣;咸温可以消痰,所以去寒热也。补中者,中为脾胃,水行痰消,则中宫脾胃受补也。下气者,咸性润下也。

因有小毒,所以服之必烦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咸,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行凝涩而断血漏,涤瘀浊而下气逆。

归经

《本草经解》归肝、肾经

《长沙药解》归肺、胃经

别名

旋覆

《神农本草经》旋复花、金沸草、盛椹

《本草经集注》戴椹

二、应用

1.用于痰涎壅肺,咳喘痰多,以及痰饮蓄结、胸膈痞闷等证。旋复花能消痰行水而降肺气。

2.用于寒痰咳喘,兼有表证者,常与生姜、半夏、细辛等配伍,如金沸草散;亦可用于痰热咳喘的实证,如旋复花汤,以本品与桔梗、桑白皮、大黄等配用。

3.用于噫气、呕吐。本品有降气止呕作用。如旋复代赭汤用治脾胃气虚、痰湿上逆所致的呕吐噫气、心下痞满之证,以本品配伍代赭石、半夏、生姜、人参等。

常用方

《本草经解》叶天士

旋覆同人参、半夏、代赭石、甘草、生姜、大枣,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

《长沙药解》黄元御

《金匮》旋覆花汤,旋覆花三两,葱白十四茎,新绛少许,煎,顿服。治妇人半产漏下。以肝脾阳虚,胎元失养,是以半产。血瘀不升,是以漏下。旋覆行血脉之瘀,葱白通经气之滞,新绛止崩而除漏也。

《伤寒》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三两,半夏半升,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治伤寒,汗吐下后,表证已解,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以土虚胃逆,碍甲木下行之路,胃口痞塞,浊气不降。参、甘、大枣,补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气,旋覆花行其瘀浊也。

旋覆花通血脉而行瘀涩,能除漏滴,清气道而下痰饮,善止哕噫。其诸主治,逐痰饮,止呕逆,消满结,软痞硬,通血脉,消水肿。

用量用法

3?10g,包煎。

三、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平泽谷川。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

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又别有旋葍根,乃出河南来,北国亦有,形似川芎?,唯合旋葍膏用之,余无正所入也,非此旋覆花根也。

《中药大辞典》

为菊科植物旋复花、线叶旋复花或大花旋复花等的头状花序。夏、秋采摘即将开放的花序,晒干。

旋复花: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或水旁湿地。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等地。

线叶旋复花:生长于山坡、路旁或田边。分布东北、华北、华东等地。

大花旋复花:生长于溪沟旁或山野间。分布东北、华北及新疆、青海等地。

▼点阅读原文,进行系统学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8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