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逆生姜与半夏的辨析
一、关于呕证的梳理 临床上看见呕证,好多人马上会想起柴胡汤!难道只有柴胡证会引起呕逆吗?当然不是,咱们来梳理一下看看除了少阳的柴胡证,还有哪些其它原因能够引起呕逆。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病机在太阳经,因寒闭郁经络导致气机上逆。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病机在太阳经,因风邪煽动气机上逆。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因甜致呕。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病机在太阳和阳明经,因寒闭郁经络导致气机上逆。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病机在手太阴肺经,因寒与水互结导致气机上逆。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病机在足太阳膀胱经,因水结导致气机上逆。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桅子甘草鼓汤主之;若呕者,桅子生姜鼓汤主之。 病机在中焦,因寒热互结导致气机上逆。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在胃,因寒致呕。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因甜致呕。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澹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病机在上焦,因火致呕。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病在太阳,误用吐法致呕。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在太阳,误用吐法致呕。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误用吐法致虚冷而呕逆。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俺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因水致呕。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病在太阳,误用下法致呕。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病在胃,误治致虚而呕。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少阳合病,因热致呕。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寒热互结致呕。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阳明病,因热致呕。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因热致呕。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阳明病,因热致呕。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阳明病,因冷致呕。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莱萸汤。 阳明病,因冷致呕。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病,因冷致呕。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因寒虚极而呕。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因寒虚极而呕。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因寒而呕。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因寒而呕。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因寒致呕。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因水致呕。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因寒致虚火上炎而呕。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因水致呕。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因寒致呕。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因寒致呕。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因虫而呕。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厥阴病,因虫而呕。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厥阴病,因厥而呕。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厥阴病,因寒而呕。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因脓而呕。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病,因寒而呕。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病在胃,因寒而呕。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病在脾胃,因寒湿而呕。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因寒而呕。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因寒而呕。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因寒而呕。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病未尽,因劳复而呕。 由上可见,呕逆现象在肠胃,但病因部位各有不同。除了少阳经柴胡证的病因外,在以上其他原因的46条文中,导致呕逆的经络还有太阳经占5条、阳明经9条、太阴1条、少阴11条和厥阴5条。可见,六经皆可致呕。阳明和少阴所占比重也比较大。有因寒致呕、因热致呕、因水(湿)致呕、因风致呕、因气逆致呕、因虚致呕、因甜致呕、因脓致呕、因虫致呕、误治致呕和因劳复致呕。常用药有生姜、半夏、干姜、吴茱萸、代赭石、旋覆花、栀子、乌梅、附子等等。 二、生姜与半夏用于止呕的病机辨析 生姜与半夏均能止呕,在用于止呕这方面的病机有何不同?我们不妨通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到的这两味药的方剂来寻找二者的差异。尽管生姜和干姜差不大多,但是,在辨别这些方剂中,先不考虑干姜的应用。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从以上比较来看,两味药的性味、归经基本相同,生姜通过温中来止呕,兼顾散寒;半夏通过下行的药性来止呕,兼顾燥湿化痰。 方剂名称 方剂中用到 出处 主要作用 桂枝汤 生姜 《伤寒论》 健中、散寒 葛根加半夏汤 生姜、半夏 《伤寒论》 生姜健中、散寒;半夏降气 小青龙汤 半夏 《伤寒论》 化痰止逆 桅子生姜豉汤 生姜 《伤寒论》 散寒止呕 大小柴胡汤 半夏、生姜 《伤寒论》 半夏降气、生姜健中 泻心汤类 半夏、生姜 《伤寒论》 半夏降气、生姜健中 旋复代赭汤 半夏、生姜 《伤寒论》 半夏降气、生姜健中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半夏、生姜 《伤寒论》 半夏降气、生姜健中 黄连汤 半夏 《伤寒论》 降气 吴茱萸汤 生姜 《伤寒论》 健中、散寒 真武汤 生姜 《伤寒论》 健中、散寒 通脉四逆汤 生姜 《伤寒论》 健中、散寒 厚朴七物汤 生姜、半夏 《金匮要略》 半夏降气、生姜健中 小半夏汤 半夏、生姜 《金匮要略》 半夏降气燥湿、生姜散寒健中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 《金匮要略》 半夏降气燥湿、生姜散寒健中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半夏 《金匮要略》 降气、燥湿 大半夏汤 半夏 《金匮要略》 降气 半夏干姜散 半夏 《金匮要略》 降气 生姜半夏汤 生姜、半夏 《金匮要略》 半夏降气、生姜健中 橘皮汤 生姜 《金匮要略》 健中 橘皮竹茹汤 生姜 《金匮要略》 健中、散寒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半夏 《金匮要略》 降气 竹叶汤 生姜 《金匮要略》 健中、散寒 从以上共计23方中,单用生姜者9处,占39.1%;单用半夏者6处,占26.1%;二者同时用者9处,占39.1%。总之,二者都可用于止呕,用生姜者更偏于散寒健中;用半夏者更偏重于降气和燥湿化痰,当水湿严重的时候,二者可同时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9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 下一篇文章: 神农的哀怨谁把我的半夏涂改的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