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半夏秫米汤的妙用

??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被失眠所困扰的患者,综合病情后,医生会让某些患者在熬药时加一把红高粱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个答案来源于中医四大经典古籍之一《黄帝内经》,原文如下: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

简单翻译即黄帝问:是什么导致人睡不着觉呢?伯高解释说:卫气独行于外,阴阳不能融合(阳不入阴),所以人不能睡觉。黄帝又问:那怎么治疗呢?答:补不足、损有余、调虚实、通其道。可用半夏汤治疗,阴阳相通相和,人即可安眠。

半夏汤由半夏、秫米组成。本方用于湿痰内盛、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症,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功。方中半夏交阴阳,燥脾湿,顺脾性以益脾和中;秫米甘温入脾,益中和胃,顾护中气,遏制半夏毒性。两药相合,同奏调中焦,和阴阳之功。

张锡纯言此方之用半夏,其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秫米即芦稷之米(俗名高粱),取其汁浆稠润甘缓,以调和半夏之辛烈也。水用劳水,扬之万遍,取其甘缓能滋养也。薪用苇薪,取其能畅发肾气上升,以接引心气下降,而交其阴阳也。

纵观此方,半夏、秫米均入脾胃之经,善化痰湿之滞,而调畅脾胃之气,从而转枢卫气从阳经到阴经,调和营卫,阴阳通、脾胃和,其人即可安睡。故《内经》谓“饮药后,复杯即瞑”,言其效之神速也。临床应用时,半夏取10-20克,红高粱米约50克,在熬药时加进去,能有效解决患者失眠问题,临床反馈效果良好。

点击上方蓝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