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系列第七集七夕
七夕詩數首 七夕詩 (《詩紀》云。詩彙作宗懍者非。)南北朝·邢邵 盈盈河水側,朝朝長嘆息。 不吝漸衰苦,波流詎可測。 秋期忽雲至,停梭理容色。 束衿未解帶,回鑾已沾軾。 不見眼中人,誰堪機上織。 願逐靑鳥去,暫因希羽翼。 (○《類聚》四。《詩紀》百十。) 七夕詩南北朝·何遜 仙車駐七襄,鳳駕出天潢。 月映九微火,風吹百合香。 來歡暫巧笑,還淚已沾裳。 依稀如洛汭,倏忽似高唐。 別離未得語,河漢漸湯湯。 七夕詩南北朝·蕭綱 秋期此時浹,長夜徙河靈。 紫烟凌鳳羽,紅光隨玉軿。 洛陽疑劍氣,成都怪客星。 天梭織來久,方逢今夜停。 七夕詩南北朝·庾信 牽牛遙映水,織女正登車。 星橋通漢使,機石逐仙槎。 隔河相望近,經秋離別賒。 愁將今夕恨,復著明年花。 奉使江州舟 (《類聚》作船。)南北朝·庾肩吾 九江逢七夕,初弦値早秋。 天河來映水,織女欲攀舟。 漢使俱為客,星槎共逐流。 莫言相送浦,不及穿針樓。 (○《類聚》四。《詩紀》八十。)。 奉和七夕宴懸圃應制二首唐·許敬宗 其一 牛閨臨淺漢,鸞駟涉秋河。 兩懷縈別緒,一宿慶停梭。 星模鉛裏靨,月寫黛中蛾。 奈許今宵度,長嬰離恨多。 其二 婺閨期今夕,娥輪泛淺潢。 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 薦寢低雲鬢,呈態解霓裳。 喜中愁漏促,別後怨天長。 七夕宴懸圃二首唐·李治 其一 羽蓋飛天漢,鳳駕越層巒。 俱嘆三秋阻,共敍一宵歡。 璜虧夜月落,靨碎曉星殘。 誰能重操杼,纖手濯清瀾。 其二 霓裳轉雲路,鳳駕臨天潢。 虧星凋夜靨,殘月落朝璜。 促歡今夕促,長離別後長。 輕梭聊駐織,掩淚獨悲傷。 七夕穿針 《西京雜記》卷一~~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荆楚歲時記》~45~ 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也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瓜上,則以為符應。 七夕 七夕女 丹鵲橋 乞巧向天孫 借鵲 喜鵲橋 塡成鳥鵲 塡橋 塡鳥鵲 天上佳期 天上弄機人 天女 天孫 女牛 帝子橋 憐飛鵲 星度 星橋 星渚橋空 會雙星 橋成鳥鵲 橋橫鵲 河漢星橋 河鵲塡橋 泣分河 烏鵲塡 烏鵲橋 牛女 牛女夕 牛女鵲橋 牽牛織女 癡牛騃女 織女 織女橋 織女皇姑 織星橋 耕慵織懶 酬鳥鵲 野鵲幷影 銀河靈鵲 銀河響幽咽 銀河鵲橋 銀漢渡 雙星 靈匹 飛向銀河 飛橋駕鵲 鳥鵲橋 鵲塡河 鵲橋 鵲橋人 鵲橋牛女 鵲誤仙盟 相關人物武丁 牛郎 織女 七夕 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舊俗婦女於是夜在庭院中進行乞巧活動。見南朝梁宗懍《荆楚歲時記》。南朝梁庾肩吾《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詩:“九江逢七夕,初弦値早秋。”唐杜甫《牽牛織女》詩:“牽牛在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明謝讜《四喜記·巧夕宮筵》:“時當七夕,鵲渡銀河。天上人間,良宵第一。” 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南朝梁宗懍《荆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鍼,或以金銀鍮石為鍼,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唐林傑《乞巧》詩:“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元喬吉《金錢記》第二折:“秋乞巧穿針會玉仙,冬賞雪觀梅到玳筵。” 塡橋 指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群鵲銜接為橋以渡銀河的民間傳説。南朝梁庾肩吾《七夕》詩:“離前忿促夜,別後對空機。倩語雕陵鵲,塡河未可飛。”五代徐夤《鵲》詩:“香閨報喜行人至,碧漢塡河織女回。”明高啓《鵲軒》詩:“詎信塡河事,寧歌繞樹詩。”清李漁《蜃中樓·結蜃》:“那樓上呵,好一似天孫織所,凄凄可憐;俺便做个塡橋烏鵲行方便!” 天女 星名。即織女星。《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司馬貞索隱引《荆州占》曰:“織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 天孫 星名。即織女星。《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唐司馬貞索隱:“織女,天孫也。”唐柳宗元《乞巧文》:“下土之臣,竊聞天孫,專巧於天。”清洪昇《長生殿·密誓》:“[旦]今乃七夕之期,陳設瓜果,特向天孫乞巧。” 晉張華《博物志》卷一:“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人魂。” 女牛 織女星和牽牛星。唐唐彥謙《夜泊東溪有懷》詩:“酒醒推篷坐,凄凉望女牛。”宋吳自牧《夢粱錄·七夕》:“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於女牛。” 星度 《史記·歷書》:“乃者,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廣延宣問,以理星度,未能詹也。”《後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謝夷吾﹞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綜校圖録。”《新五代史·雜傳十九·馬重績》:“古今所紀,考審多差,《宣明》氣朔正而星度不驗,《崇玄》五星得而歲差一日。” 宋袁文《甕牖閑評》卷七:“婺州一衙前葛好問者,精於星度,嘗謂子容之命全似杜祁公。”宋林逋《贈胡介》詩:“金方燒易得,星度算來玄。”明高攀龍《與段幻然書》之三:“臺丈星度年來未佳,愼之!愼之!” 星橋 鵲橋。北周庾信《舟中望月》詩:“天漢看珠蚌,星橋似桂花。”宋李清照《行香子》詞:“星橋鵲駕,經年纔見,想離情、別恨難窮。”陶牧《七夕和儆廬》:“只有星橋仍可渡,天孫日守歲寒盟。” 鵲橋 唐韓鄂《歲華紀麗·七夕》:“七夕鵲橋已成,織女將渡。”原注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明陸采《懷香記·相思露意》:“若得鵲橋通一渡,管教織女會牛郎。” 烏鵲橋 唐李郢《七夕》詩:“烏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莫嫌天上稀相見,猶勝人間去不回。”唐劉商《送女子》詩:“靑娥宛宛聚為裳,烏鵲橋成別恨長。”唐宋之問《明河篇》:“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宋賀鑄《減字浣溪沙》詞之九:“烏鵲橋邊河絡角,鴛鴦樓外月西南。門前嘶馬弄金銜。” 牛女 晉潘岳《西征賦》:“儀景星於天漢,列牛女以雙峙。”唐元稹《新秋》詩:“殷勤寄牛女,河漢正相望。”宋黃庭堅《鵲橋仙》詞:“年年牛女恨風波,拚此事、人間天上。”明唐寅《江南四季歌》:“梧桐忽報秋風起,鵲橋牛女渡銀河。”周實《金縷曲·七夕傷逝》詞:“嘗盡人天離別恨,我亦銀河牛女。” 牽牛織女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南朝梁宗懍《荆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唐杜牧《秋夕》詩:“天階夜色凉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元盧摯《沉醉東風·七夕》曲:“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織女 織女星。織女與其附近兩个四等星,成一正三角形,合稱織女三星。《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張守節正義:“織女三星,在河北天紀東,天女也,主果蓏絲帛珍寳。”《淮南子·俶眞訓》:“若夫眞人,則動溶於至虛,而遊於滅亡之野……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間何足以畱其志!”漢班固《西都賦》:“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説》:“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絍。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後常用此典以詠夫妻暌隔,或借以表達男女相思、相愛之情。三國魏曹丕《燕歌行》之一:“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唐杜甫《牽牛織女》詩:“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明謝讜《四喜記·巧夕宮筵》:“跨銀河烏鵲橋塡整,信織女牛郎懽慶。” 雙星 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相如才調逸,銀漢會雙星。”仇兆鰲注:“會雙星,指牛、女相會事。”明葉憲祖《丹桂鈿合》第一折:“一年一度會雙星,倒有天長地久。”洪昇《〈長生殿〉序》:“要之廣寒聽曲之時,即遊仙上昇之日。雙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緣總歸虛幻。” 靈匹 神仙匹偶。指牽牛、織女二星。《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七日夜女歌六》:“靈匹怨離處,索居隔長河。”《文選·謝惠連〈七月七日夜詠牛女〉》:“雲漢有靈匹,彌年闕相從。”張銑注:“靈匹,謂牛女相匹耦也。”唐王勃《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明謝讜《四喜記·巧夕宮筵》:“靈匹渡銀河,人間醉綺羅。” 唐孟郊《嬋娟篇》:“月嬋娟,眞可憐。夜半姮娥朝太一,人間本自無靈匹。”唐嵩山女《書任生案》詩:“神仙盡靈匹,君意合何如?” 武丁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去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復三年當還。’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織女嫁牽牛。”唐劉憲《奉和七夕宴兩儀殿應制》:“殿上呼方朔,人間失武丁。”鄭澤《七夕赴城》詩:“自昔悲塵世,由來有上仙。武丁亦多事,輸與恨纏綿。”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30~ 南斗為廟,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織女,天孫也。案:荆州占云『織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 《太平御覽》卷六〈天部六·星中〉~59~ 河鼓三星,在牽牛北,主軍鼓。蓋天子三將軍也,中央大將軍也,其南左星,左將軍也,其北右星右將軍也,所以備關梁而拒難也,昔傳牽牛織女七月七日相見者,則此是也,故《爾雅》云:河鼓謂之牽牛。 《歲時廣記》二卷第二〈十六七夕〉~~ 梁·吳均《齊諧記》曰:「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暫停,與爾別矣,後三千年當復還。』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兄何當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一去後三千年當還。』明旦,果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猶云『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又宗懍《荆楚歲時記》云:「七月七日,世謂織女牽牛聚會之日,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卷三十六〈應劭·風俗通義〉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二十三〈詩·七夕詩〉 玉匣卷懸衣,針樓開夜扉。姮娥隨月落,織女逐星移。離前忿促夜,別後對空機。倩語雕陵鵲,塡河未可飛。 《昭明文選》卷十九、三國魏·曹子建(植)《洛神賦》 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唐·李善注引三國魏·曹植《九詠注》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唐·駱賓王 引用典故:鸞鏡 尾生抱柱 竹杖成龍 桑田 成都騁騶引 隨鳳史 西鄰玉 靑牛 嘯起靑萍 京兆畫 南陌金 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桃實千年非易待,桑田一變已難尋。 別有仙居對三市,金闕銀宮相向起。 臺前鏡影伴仙娥,樓上簫聲隨鳳史。 鳳樓迢遞絶塵埃,鶯時物色正裴回。 靈芝紫檢參差長,仙桂丹花重疊開。 雙童綽約時遊陟,三鳥聯翩報消息。 盡言眞侶出遨遊,傳道風光無限極。 輕花委砌惹裾香,殘月窺窗覘幌色。 个時無數幷妖姸,个裏無窮總可憐。 別有眾中稱黜帝,天上人間少流例。 洛濱仙駕啓遙源,淮浦靈津符遠筮。 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 佩中邀勒經時序,簫裏尋思復幾年。 尋思許事眞情變,二人容華識少選。 漫道燒丹止七飛,空傳化石曾三轉。 寄語天上弄機人,寄語河邊値查客。 乍可悤悤共百年,誰使遙遙期七夕。 想知人意自相尋,果得深心共一心。 一心一意無窮已,投漆投膠非足擬。 只將羞澀當風流,持此相憐保終始。 相憐相念倍相親,一生一代一雙人。 不把丹心比玄石,惟將濁水況清塵。 只言柱下畱期信,好欲將心學松蕣。 不能京兆畫峨眉,翻向成都騁騶引。 靑牛紫氣度靈關,尺素赩鱗去不還。 連苔上砌無窮綠,修竹臨壇幾處斑。 此時空牀難獨守,此日別離那可久。 梅花如雪柳如絲,年去年來不自持。 初言別在寒偏在,何悟春來春更思。 春時物色無端緒,雙枕孤眠誰分許。 分念嬌鶯一種啼,生憎燕子千般語。 朝雲旭日照靑樓,遲暉麗色滿皇州。 落花泛泛浮靈沼,垂柳長長拂御溝。 御溝大道多奇賞,俠客妖容遞來往。 寶騎連花鐵作錢,香輪騖水珠為網。 香輪寶騎競繁華,可憐今夜宿倡家。 鸚鵡杯中浮竹葉,鳳凰琴裏落梅花。 許輩多情偏送款,為問春花幾時滿。 千回鳥信説眾諸,百過鶯啼説長短。 長短眾諸判不尋,千回百過浪關心。 何曾舉意西鄰玉,未肯畱情南陌金。 南陌西鄰咸自保,還轡歸期須及早。 為想三春狹斜路,莫辭九折邛關道。 假令白里似長安,須使靑牛學劍端。 蘋風入馭來應易,竹杖成龍去不難。 龍飆去去無消息,鸞鏡朝朝減容色。 君心不記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 上林三月鴻欲稀,華表千年鶴未歸。 不分淹畱桑路待,秪應直取桂輪飛。 汉学道学研读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9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爱文学诗词园地第
- 下一篇文章: 如何区分和防治霰粒肿麦粒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