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脾胃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参芪橘柏及干姜;苓泻麦芽苍术曲太阴痰厥头痛良

半夏一钱五分(9g),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各6g),白术三钱(18g),甘草五分(3g)。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现代用法:生姜三片,大枣两枚,水煎服。

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满,痰多,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本方所治的眩晕、头痛,乃因风痰上扰清空而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胃内伤,湿浊不化,凝聚成痰,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所谓“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痰湿内阻,气机郁滞,痰气交阻,故胸膈痞闷;痰湿中阻,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亦为痰湿挟风之象。可见本方证乃脾虚所生之痰与内生之风相挟,风痰上扰而致,风痰上扰为标,脾虚生湿为本,故治宜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法。

本方乃以二陈汤去乌梅,加天麻、白术、大枣而成。方中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功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消痞;天麻甘平柔润,能入肝经,尤善平肝熄风而止眩晕,《本草纲目·卷十二》中云:“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人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其与半夏相配,化痰熄风而止眩之力尤强,二药均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东垣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脾胃论》)共为君药。脾为生痰之源,故又以白术健脾而燥湿,茯苓健脾而渗湿,共治生痰之本,使脾运健则湿痰去,湿痰去则眩晕可除,均为臣药。治痰须理气,气顺痰自消,橘红理气化痰,燥湿和中,既助半夏以祛痰湿,又调气以消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共为佐药。使以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效,为治风痰眩晕之良方。

张某某,女,74岁。年6月10日初诊。4年前曾因右侧小脑梗死而中风,现为中风后遗症,血压偏高,/90mmHg,走路不稳。诊时自述:头眩晕,心跳,口干。刘渡舟先生问:“胃堵吗?”患者答:“不堵。”先生问:“大便干吗?”患者答:“不干。”舌红无苔而水滑,舌边有瘀点,脉弦大。用苓桂术甘汤。处方:桂枝15g、茯苓30g、白术12g、炙甘草8g、泽泻20g。7剂。

年6月17日二诊。服药后眩晕减轻,血压下降,但走路不稳,有时走路向前仆,心跳得厉害。舌嫩红苔少,脉弦。用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处方:半夏16g、天麻10g、白术10g、党参10g、黄芪15g、陈皮10g、黄柏4g、干姜3g、茯苓20g、泽泻20g、麦芽10g、苍术10g、神曲10g、生姜6g、大枣7枚。7剂。

年7月1日三诊。患者自述:口干,头晕,心跳,站不住。舌嫩红无苔,偏滑,脉弦滑。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牛膝。处方:茯苓30g、泽泻20g、白术12g、桂枝15g、炙甘草6g、牛膝10g。7剂。

年8月5日四诊。患者自述:服上方效果很好,眩晕、心跳大为减轻。但吃饭没注意,拉肚子,腹痛,腹一痛就想拉大便、大便稀、头疼。舌红无苔,脉弦滑。用痛泻要方。处方:白芍25g、陈皮10g、防风6g、白术12g。7剂。

年8月12日五诊。患者自述:服上药腹痛消失,大便好多了、先生问:“口发干吗?”患者答:“好一些了。”舌红少苔,偏滑,脉弦。用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处方:泽泻25g、白术14g、茯苓30g、桂枝12g、牛膝10g、益母草10g。7剂。

年8月19日六诊。患者自述:头晕好多了,但睡觉不好。舌红少苔,脉弦大。用温胆汤。处方:半夏15g、陈皮10g、茯苓20g、枳实10g、竹茹20g、炙甘草10g、生姜6g、大枣7枚、夏枯草16g、益母草12g、龙胆草8g。7剂。

年9月2日七诊。患者自述:肩膀疼,背动则疼甚。用苓桂术甘汤加片姜黄。处方:茯苓30g、桂枝16g、白术10g、炙甘草10g、片姜黄12g。7剂。

本案摘自张文选《跟师刘渡舟学用经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pz/1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