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打卡内容,Day14
4.16 今 日 方 歌 四物汤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补方雄。 十全除却芪地草,加粟煎之名胃风。 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导痰汤内天南枳,顽痰胶固力能训。 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 润下丸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 四物汤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补方雄。 十全除却芪地草,加粟煎之名胃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法。或血脏虚冷,崩中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 :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补血和营。 :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形瘦乏力,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本方所治之证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肝为藏血之脏,血虚则肝失所养,无以上荣,故头晕目眩。心主血,藏神,血虚则无以养心,以致心神不宁,故心悸失眠。营血亏虚,则唇爪失于濡养,故苍白无华。妇人肝血不足,冲任虚损,加之血行不畅,故月经量少,甚者不能应时而下,或前或后,脐腹疼痛。治宜补养营血为主。由于血虚则易滞,故在补血的同时结合活血,既可生新,又能防瘀。 方中熟地甘温味厚,而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为君药。当归补血养肝,活血调经,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其中地、芍为阴柔之品,与辛温之归、芎相配,则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血,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图为川芎 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续名医类案》 : 子早年亦尝用此,却不甚应,乃自创一方,名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六味出入加减,投之应如桴鼓。口苦燥者,加酒连尤捷。可统治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北沙参麦冬当归各三钱(9g)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g)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g)川楝子一钱半(4.5g) :水煎服。 :滋阴疏肝。 :阴虚肝郁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进而横逆犯胃,故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瘕聚等症;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阴血亏虚,血脉不充,故脉细弱或虚弦。肝肾阴血亏虚而肝气不舒,治宜滋阴养血、柔肝舒郁。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药共为臣药。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图为川楝子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导痰汤内天南枳,顽痰胶固力能训。 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 润下丸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上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g)白茯苓三两(90g)甘草炙,一两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上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不欲饮食,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 导痰汤: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主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恶心,饮食少思,及肝风挟痰,呕不能食,头晕口干,不时吐痰,甚或痰厥。 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润下丸:利气祛痰。主治膈中痰饮,积块少食。 :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图为半夏 相关药物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北沙参:甘、苦、淡,凉。入肺、脾经。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口渴。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川楝子: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疏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bucm医案研习社 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pz/10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清热解毒药白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