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肝硬化脾肿大的中西诊治下
小孩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905531.html 肝硬化脾肿大是现代医学名词,在远古也是存在肝硬化脾肿大这病的,至少可追溯至两千年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年代,但古人对此另有命名,笔者贯通古今看这个病的症状是基本一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命名有别。 由于肝硬化是一个慢病过程,可分为肝硬化前中后期,其前前后后产生的症候有几个常见,在古代可见相关症状的名词如癥瘕,鼓胀,胁痛,黄疸,肥气、痞气、积气,胆胀等,发病某一个阶段可通过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表达。其中以癥瘕,鼓胀,胁痛,黄疸较为多见,而胆胀多是指胆道炎症而痛,也可见于肝内胆石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其一,胁痛,胁是何所指?《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两胁为肝胆经络所经之地,且又是肝胆胰脾所居之处,所以胁痛多与肝胆少阳厥阴相关。《素问·刺热论篇》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现可概括中医之胁,是指腋窝向下至肋弓周围,肋骨包围之内,通常偏于胸部两侧,肝胆之经常走两侧的。 那么胁痛病因又何在呢?《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又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肤胁肋痛。”《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曰:“久病在络,气血皆窒。”《类证治裁·胁痛》谓:“血瘀者,跌仆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素问·刺热论篇》说:‘‘肝热病者,胁满痛。”根据经典理论,胁痛多因气郁因血淤,此症多为实证。胡希恕认为,《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对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挈”。此段指出了肝病后期的表现及治法,患者肝脾肿大则胁中痛,寒中,即胃中寒,恶血,即瘀血,行善掣节者,谓下肢酸软,行动则觉关节牵掣不利,时脚肿者.由于胃虚有寒.不能制水。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者,谓刺行间穴,用泻法以疏肝。补三里以温胃中者,谓刺足三里穴,取血脉以散恶血者,得以针刺放血以散瘀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者。谓放耳间静脉血以治行则掣节(可谓精彩经典)。 其二,鼓胀。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记载其症状有“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素问·腹中论篇》记载其症状是“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论述的石水、肝水等与本病相似,如谓:“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大腹水病方》中首次提出放腹水的适应证和方法:“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人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按:此段所指,肝脾肿大之后出现腹胀,很有可能是有腹水了,会伴随食欲减退,黄疸,腹壁静脉曲张,胁痛腹痛等症状,且指出可针刺脐下两寸利水,直至腹水消退方止。 其三,黄疸。《黄帝内经》已有黄疸之名,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朋肿。”《灵枢·经脉》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黄疸,不能卧。”《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疽、酒疸、女劳疸和黑疽等五疸。《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提出了一种卒然发黄,命在顷刻的“急黄”,这与现代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类似。《外台秘要》引《必效》曰:“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这是当时古人检验治疗后黄疸进退的方法。该段指出,黄疸与湿热有关,主要涉及肝胆脾。黄疸可以是肝硬化的前期急性肝炎阶段,也可以是肝硬化的后期,肝内胆道排泄障碍时期。 其四,癥瘕。早在《内经》已有类似记载,有肥气、痞气、积气之称。如《难经·五十六难·论五脏积病》载:“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积聚候》:“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肠,起与谷争,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宋代《圣济总录》云:“积气在腹中,久不差,牢固推之不移者,……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其所描述的症状与肝脾肿大相似。《金匮要略》又有虐母之名,“病疟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此篇介绍的症状体征是指肝硬化中后期的表现,可触及腹部肿块,左或右,如倒置的杯盘,按之如头足圆润,固定不移,且伴有明显腹胀,消瘦,黄疸,腹泻表现了。 其五,胆胀。始见于《内经》。《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中的“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这些表现如现代的急慢性胆道炎症相似,右侧肝胆区胀痛,口苦,呕吐,发热畏寒等。这与胆石或胆道淤汁性肝硬化前期有相似之处。 古代所言之脏器与现代医学内容是有一些区别的,中医所指的五脏六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功能,而不仅仅是指某个位置的解剖器官,如成语肝胆相照,肝为脏胆为腑,肝胆是相为表里的,胆道之病可累及肝,肝脏之病可累及胆,但常常可以肝胆同治。《金匮要略》中指出,肝病可累及脾,见肝病当实脾。肝又为木脏,木病可克土,脾胃属土,土主腹部,故肝病久矣伴随出现腹部疾病,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这些变化规律,在经方称之为传变,譬如少阳并太阴,少阳并阳明,太阴并少阴等。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根据古人治病之经验理论,我们得知,治疗肝胆胰脾之疾患,常常应该肝脾同治,当疾病处于不同阶段,我们侧重点可不同,但往往离不开肝胆脾胃之脏腑。肝硬化脾肿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一个阶段表现的主要症状未必相同,但上述的几种症候往往都会轮候出现或共同发生,因此根据症候去治病,首先要做好临床辩证。根据经方大师胡希恕前辈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肝硬化脾肿大进行辨证论治。 一、黄疸。早期或失代偿期出现黄疸之时,可分为阳黄、阴黄。阳黄宜下,阴黄宜利小便,胡老常用的是以下两个方: 1、大柴胡合茵陈蒿汤方证:主症:发黄,胸胁苦满,呕逆微烦不欲食,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腹胀满,舌苔白腻或黄,脉弦滑数。 2、柴胡茵陈五苓散方证:主症见:心烦喜呕,不欲食,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脉弦细。 二、鼓胀,常常是因肝硬化致腹水了。胡老认为,此属血虚水盛,本虚标实,常见方证。 1、茯苓饮合五苓当归芍药散方证主症:乏力,纳差。消瘦。腹满腹水,面色萎黄或有色素沉着.舌苔白少津.脉沉滑。 2、小柴胡茵陈五苓散方证主症;口苦咽于,腹胀腹水,无力纳差,小便黄少,舌苔白腻或黄,脉弦细。 三、胁痛。胡老对肝病认识有独到之处,引用《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对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挈”。胡老解释这段论述认为,前段是述其证,后段是论其治。根据经典之法,胡老认为此时应予疏肝祛瘀和胃大法。常用方证如下: 1、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主症:胸满胁痛。渴而不呕.身倦乏力,下肢酸软.或肩背痛,或腰痛,或头晕,大便偏干,舌苔白,脉弦细。 2、小柴胡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方证:主症:胸胁苦满.心下逆满,痞硬,恶心,噫气,甚则吞酸,胃脘疼,不能食,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弦细。 3、小柴胡丹参茵陈甘草汤方证:主症:食欲不佳,或无明显不适,但肝功不正常,小儿肝炎多见本方证。 4、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主症:胸胁及心下满,时有眩悸,肝区隐隐痛,不呕不渴,腹胀或痛,小便不利而大便溏频,舌苔薄白,脉弦。 5、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主症:胸胁苦满,心下急,微烦欲呕,肝区痛剧,GPT偏高,舌苔黄,大便干燥。 四、癥瘕,此候在《金匮要略》称之为疟母,胡老认为,其形成与淤血痰饮相关,治宜行气、祛瘀、下水,还有解毒。首推鳖甲煎丸,还有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以柴胡剂为主的,配伍行气、泻下、祛瘀、去痰饮、去水。 肝硬化脾肿大从发病至后期往往几个症状一起出现,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或不同,所以以几个主症进行辨证论治,治疗时往往也需要合方或几个方协同作用的,往往也需要适宜的加减,胡老用方基本按照原方原比例进行,加味也是1~3味左右,足以证明原方就是经典之所在。其中茵陈,丹参,鳖甲是胡老治疗上述肝病的常用之药,《神农本草经》认为:“味苦,微寒,无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瘕,除瘕,止烦满。益气。”有关茵陈蒿的功能、主治,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平,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这两味的主治功能,适应于肝炎的活动期,经长期观察确有良效,故常用之。应用鳖甲、龟板治疗肝脾肿大,也是依据了神农本草经的论述,如该书记载:“鳖甲,味咸.平.主心腹瘕,坚积,寒热,去痞。龟板,味咸。平,主漏下赤白,破瘕、核疟”。其主治功能很适宜肝脾肿大症。胡老经多年观察确有实效,因此常择证用之。丹参味苦微寒,主要是泄邪气,时下丹心参某某茶广泛用于保健饮用,不辨体质而滥用,以为可以保心,实属不妥。 例l刘某。男,63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3月1曰:一周前高烧,不久两眼巩膜发黄,小便黄如柏汁。现兼见两胁胀满,纳差,口苦,恶心,舌苔白,舌质红,脉弦稍数。GPT单位(正常值单位),黄疸指数20单位。据证分析,此为大柴胡合茵陈蒿汤方证.用其加减: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栀子三钱,大黄二钱.茵陈蒿一两。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结果:七方服七剂.黄疸退,服二十一剂,症渐消,一个月后复查肝功正常。 例2王某,男,25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4月27曰:两月前患痢疾,痢止后出现腹胀、腹水、下肢浮肿,经检查诊断为“肝炎、肝硬化”。医院住院治疗两月不见好转。现症见:腹胀,低烧,纳差,乏力,头晕,便溏,尿黄,舌质红,舌苔薄自,脉弦数。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腹水征(+),下肢可凹性浮肿(++)。实验室检查:GPT太于单位,TTT17单位,TFT(+),HBsAgl:32。蛋白电泳:白蛋白46.4%,a3.48%,a8.7%,p14.9%,r26.7%。腹腔穿刺液:细胞总数抽个/立方毫米,WBC个/立方毫米。超声波检查:肝肋下1.5厘米。证属肝气郁结,湿热内蕴,为大柴胡合已椒苈黄汤方证,药用: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木防己三钱,椒目三钱,大黄二钱,葶苈子三钱。茵陈蒿八钱。 结果:上药服七剂后,因出现鼻衄、心中烦热而与三黄泻心汤四剂,鼻衄止、心中烦热消失,而以少腹坠痛、肝区痛、纳差、下肢浮肿为主,故与四逆教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服药月余,纳增,面丰满而红润,症以肝区痛、气短、小便少、下肢浮肿为主,故改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丹参、茵陈。半月后,查腹水已消,下肢浮肿也不明显,仍以大柴胡合己椒苈黄汤加喊,治疗而个月余,查肝功正常,HBs&l:16,蛋白电泳:白蛋白65%,a4.09%,a6.1%,p9.5%,r15%。 按:此患者治疗半年后.肝功正常,腹水大致消退,但每年春季以后,肝功逐渐升高,直至10月以后方逐渐恢复正常,连续观察两年如此,但腹水、浮肿未再出现,三年后失去联系。值得说明的是,急性黄疸型肝炎多属阳黄,尤以例l所见以大柴胡合茵胨蒿汤方证为常见。临床虽亦有阴黄,但以胃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为主的柴胡茵陈五苓散方证多见。而真正太阴虚寒下利者,则很少见。又据胡老多年经验认为: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为难治。例2是疗效较好的一例,惜观察时间较短。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胡希恕临床中医家》。 一点儿理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pz/5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用诗歌告诉你中药材主产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