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说了现在大部分人评价一个药材的好坏,就是通过“这个药材的含量合格”去判定。其实,我想说的是,一个药材的好坏,并不只是“含量”合格了才是好药材。如果您看过《中国药典》,你会发现,无论是还是,都是排在每个品种检查项的最后,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品种的标准编辑顺序,都是按照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这个顺序来制定的。

其实药典的这种标准制定顺序也在提醒每个人,如何去判定一个品种的好坏,首先你要确定这个中药材的基源是对的,如果一个品种的来源都不对,它的含量即使再高也没有用,因为它违背了中医理论,就像虎掌南星,常掺于正品半夏里面,如果单检测它的浸出物和含量,比正品半夏还要高。你会说虎掌南星充当的半夏是个好药材吗?

第二是性状,前提是保证品种基源的正确。如果你验货时,发现这个药材有虫蛀、霉变、走油等等问题,即使它的含量合格,你还会选择购买这批中药材吗?

第三是鉴别。流通到市场的中药材,基本上都是农户晒干的中药材或者经过初加工的,经营户和企业是看不到药材原植物的,这个时候就要通过去甄别这个药材的来源是否正确,以及个别品种是否掺有其他东西,例如蒲黄、海金沙等。

第四是检查。检查包括的项目就多了,像水分、灰分,还有现在大家常常提起的二氧化硫、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等等,都属于检查项下的要求,如果这些不合格,你还会说含量合格我也用这样的话吗?

品种标准的最后才是浸出物和含量测定,只能说当前面这些标准要求都合格后,我们才能说浸出物和含量测定合格的药材是个好药材。

(原创信息,版权依法保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pz/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