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话中药(68)——半夏(2)《黄帝内经》中《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皇帝内经》主要是讲生命运动规律,也就是讲中医理论的,其中只有十三个方子,半夏秫米汤是其中之一。半夏秫米汤用来治疗失眠。这一大段讲得是失眠的一种机理或者说病机,就是说了为什么会失眠。然后讲治法,开出方子,陈列药味,这就是理法方药的缩影。这一段讲了:如果有邪气侵害五脏六腑,那么卫气就只能行于外,不能入内,也就是不能入阴,阳气太盛,那么阳跷脉塌陷,阳跷脉是阳入阴的桥梁,桥梁塌陷了,阳气无法入内造成阴虚,因此而失眠。那怎么治疗呢?治法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治疗的药方是半夏秫米汤,只有两味药:半夏和秫米。秫米就是粟米。半夏长在夏至日,由至阳转阴的季节,这就可以引阳入阴,而且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可以健脾和胃。秫米有辛散的作用,可以散邪气,祛脾湿和胃,可以疏通道路。用长流水(甘澜水)煎药以及用芦苇作为燃料煎药也是为疏通道路的意思,这两种东西与使用,到底有没有道理,现代人存疑,但我们不用否定,可以慢慢检验。至少这个方子有效。我使用这个方子也是偶然的。有个老年患者总是失眠,治疗一段时间,有好转,但总不太好。我想起这个方子。让他试试。他用的是姜半夏60克,秫米50克。有点效果,但效果不大。然后我让他用生半夏10克。效果立竿见影。看更多的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xw/1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