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liangssw.com/bozhu/11430.html

SUMMER

夏/至/时/节

SummerSolstice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6月21日,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十,却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西周初期,精通堪舆占卦的周公(武王的弟弟),在“天地之中”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景日、求地中、验四时”,把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又称“日短至”),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又称“日长至”),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这是最早确定的四个节气。

《恪遵宪度抄本》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是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故而民间流传着“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谚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乡谚说:不过夏至不热。过了夏至,即将迎来一年里最热的伏天,标志着酷暑到来,万物壮大繁茂到了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

汉代《逸周书·时训解》中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礼记》中也说:“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先说“一候鹿角解”,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的角向后生,故而属阴,所以麋角在阳气生而阴气始衰的冬至日才脱落。阴阳之间,就是这样此消彼长,彼此作用。

再说“二候蜩始鸣”,蜩始鸣也作“蝉始鸣”,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螗也称寒蜩、寒蝉、夏蝉,小而绿,叫声尖锐而急促,立秋后才鸣,为和“知了”有所区别,俗称“都了”。

最后说“三候半夏生”,《本草纲目》中称:“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守田会意,水玉因形。”古人多因“仲夏之月半夏生”,释半夏得名之由来。此时夏天已过半,后半夏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作为中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

在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夏至节,这一天官方一般都要放假。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宋代官员从夏至这天开始要放假三天,让百官回家休息。据《辽史·礼志》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意思是说,夏至这一天,女子之间互相赠送彩扇、脂粉等什物,彩扇用来扇风,香囊可除汗臭,粉脂涂抹身体,防生痱子。清代过夏至节的讲究就更多了,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古人喜欢在季节变化之际吟诗作赋,通过四季更迭来抒发感情,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而二十四节气是对季节交替最好的记载,故而历代文人雅客留下了不少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动人诗篇,而夏至又是阴阳此长彼消的分水岭,具有标志性意义,很容易引发诗人们的喟叹,故而历代写夏至的诗词不在少数。从夏至这一天阴气开始滋长,白昼越来越短,唐代文学家权德舆在《夏至日作》一诗中抒发了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一诗韵味深厚,情意悠长,既写出了自己闲居消夏的散淡时光,又表达了心忧劳苦大众的民本情怀: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漂泊在外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因为夏至的到来,触动了怀乡思亲之情,于是写下了《思归》一诗: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长夜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生动描摹出了清旷古朴的夏至美景: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整首诗意境深远,字句质朴,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雕琢,读来却是娴雅流畅,清新淡然,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梁永刚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xw/1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