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m-mip.39.net/nk/mipso_7274987.html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

夏至,是古代24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没有之一。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盛夏,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角向前;麋,形大,属阴,角向后。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退;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麋角退。

二候蜩始鸣:后五日“蜩始鸣”。古时楚称蜩(tiáo),秦晋称蝉。蜩螗(táng)沸羹,叫声沸稠为粘羹,多美的形容!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螗小而绿,叫声尖锐急促,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夏蝉,为区别于“知了”,俗称为“都了”。它一叫,秋色厉,都该了了。

三候半夏生:再五日“半夏生”。这意味着夏天过半了,后半夏白昼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夜晚虫鸣如织,花香四溢。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它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中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如治伤寒寒热,是少阳之枢半开之病;治喉咙肿痛,是少阴之枢半开之病。

夏至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古时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食“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吴江县志》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

吃夏至面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有:“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又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养生

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

夏至养生,“三避”为先

夏至已至,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此时温度高,对人体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容易造成损伤。夏至养生应遵循“三避”原则,即避暑、避湿、避寒,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

一、要注意避暑

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避暑应当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

1、中午前后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晒;

2、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

3、保证汗腺功能正常,不要损伤汗腺;

4、借助自然风、风扇、空调等降温;

二、要注意避湿

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避湿。

避湿的主要方法:

1.远离潮湿环境;

2.借助饮食利湿(具有去湿作用的食物主要有: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

3.空调设备除湿;

4.药物去湿。

三、要注意避寒

中医认为: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最易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罹患疾病。

避寒主要包括:

1、防腹中寒

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2、防躯体寒,防止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

3、防头、脚之寒,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冲脚,易导致各种疾病。

夏至养生要点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顺应中医“春夏养阳”的特点;

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一阴长”,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因此必须结合时令特点调整养生方式以保护阳气。

1、起居养生

夏至宜晚睡早起,不宜夜晚露宿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

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风扇直吹,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2、运动养生

夏至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

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3、精神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

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4、饮食养生

夏至饮食宜食苦酸咸

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五行的观点),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

根据五脏、五味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同时多食咸味以补心,因咸入肾,补养肾水,肾水上行以敛心火,不致心火过旺。

夏日常备消暑汤

山楂汤

山楂片若干、酸梅50克,加水煮烂,放入白菊花,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晾凉饮用。可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绿豆汤

绿豆汤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绿豆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是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豆类。但体质虚寒的人建议不要频繁饮用。

冬瓜汤

冬瓜有清热解毒、利水消痰、除烦止渴、祛湿解暑之功效,是夏天消暑汤水之首选。

全城最潮的国学节目

《淇开得胜》

逢周六日黄金时间11:00至12:00

FM97.4珠江经济台

粤听APP

同步直播

收音机一开好运自然来

百天見效國際開運名師

黃楚淇

曾榮獲“世界華商中外文化交流”、“國際易壇国学專家”、“世界周易大會傑出国学策劃名師”、“中國周易文化研究特殊貢獻人物”、“中國姓名學協會傑出命名名師”等多個重要獎項。

國內首位特聘“春晚——十二生肖運程”節目主持。“神算世界盃”電視直播節目內,精准預測24場比賽賽果全中!國學風水業界首例於海內外各地,同時進行48場巡迴授課的國學教授。

曾任海內外40多個電視、電臺主持、嘉賓,20多個報紙、雜誌、專欄作家。如:鳳凰衛視、香港無線電視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xw/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