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间疗法年6月第26卷第6期

角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3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角药和对药是临床常见的中药配伍方法之一,姜良铎教授指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三味药的配伍,呈三足鼎立之势,互为辅助,符合临床实际。”笔者在临床中应用角药穴位贴敷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举例介绍如下。

角药的制备及使用方法

1备药方法

选用优质且含有芳香易渗透类的中药,将所用中药磨成超细粉末,过目筛或以上,并用医用紫外线灯消毒40min,放入密封的棕色广口瓶备用。准备好消肿止痛贴。

2贴敷方法

①首先询问患者有无中药及胶布过敏。胶布过敏者,在无菌塑料膜上涂药,用弹力绷带固定;中药过敏、皮肤破损及局部有皮肤病者忌用。

②将所用中药粉末用温茶水调和,中药贴敷面积不超过一元硬币大小,厚度约2mm。

③贴敷时间:每次贴敷时间不超过8h,每日1次,一般连用3~5d,依病情增减。贴敷时可进行热敷,以促进中药吸收利用。

典型病例

1羌活、川芎、白芷

患者,男,56岁,年11月7日初诊。自诉前1日着凉后头痛头蒙,颈部酸困,医院诊断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变直,骨质增生”。

刻下症:清涕,咽不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弦。辨证:肝肾亏虚兼感风寒。

予羌活、川芎、白芷研细末,用温茶水调匀,贴敷大椎3d,头痛止,颈部不适消失。继以补肝肾之药口服以治本。

按语:

患者年过半百,肝肾已亏,颈部不适又感风寒。羌活,味辛,性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可祛风祛湿,止痛。《本草汇言》载“羌活功能条达肢体、畅达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羌活具有镇痛、解热、抗炎、抗过敏、增强免疫等作用。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可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为治疗头痛之要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可祛风解表,通窍止痛,有镇痛、扩张血管、解痉等作用。

羌活与川芎同用以透利关节,治太阳头痛及督脉经脊柱强痛。3药同用可以祛风止痛,活血行气胜湿,同时白芷的通窍作用,可以促进药物渗透吸收,促使颈部不适和头蒙、头痛消失。

2麻黄、杏仁、甘草片

患儿,男,2岁半,年10月8日初诊。主诉:咳嗽半个月。支原体化验阴性,胸部X片示未见异常。曾服阿奇霉素、头孢及肺力咳等药。

刻下症:咳不甚,但不止,纳便均可,偶见鼻塞清涕,查咽不红,舌质淡,苔薄白,风关浮浅色红。

因家长不愿患儿再服药,要求贴敷治疗,予麻黄、杏仁、甘草片研细末,用温茶水调匀,贴敷膻中、大椎,贴敷1d咳嗽减少,贴敷2d咳止,贴敷3d咳涕均消失。

按语:

患儿经服消炎药、止咳祛痰药治疗多日,无热象及炎症症状。何绍奇先生认为“无热便是寒”,无热,指舌不红,口不渴(即口干喜热饮),脉不数,痰清稀,可以用麻黄剂温之。鼻塞流清涕,风关浮浅红,风寒表证,咳不甚而不止,乃肺不宣也。

麻黄、杏仁、甘草为三拗汤之主药。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杏仁,味苦,性微温,降肺气止咳。甘草润肺止咳,可缓麻黄、杏仁之药性。3药合用,可宣肺解表,止咳抗炎,抗病毒,虽咳半月余,贴敷3d涕止咳愈。

3附子、干姜、炙甘草

患者,女,60岁,年5月16日初诊。自诉胃凉8年余,现手足凉,精神不佳,一年四季穿衣比别人多,怕冷畏风,西医院已排除雷诺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病。舌质淡紫,苔薄白滑,脉沉迟细弱。辨证:阳虚证。

予附子、干姜、炙甘草研细末,用温茶水调匀,贴敷气海、双侧肾俞。贴敷两周后,胃寒、乏力消失,手足也觉温,告愈。嘱以艾灸足三里以巩固治疗。

按语:

该患者的症状类似四逆汤证,故用《伤寒论》四逆汤中附子、干姜、炙甘草贴敷。附子大辛大热,以纯阳补先天命门真火。干姜温中焦,祛里寒,以助附子壮阳气,益气温中。炙甘草可缓附子、干姜之烈性,正所谓“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矣。3药合用,阳虚迎药而愈。

4黄芪、白术、防风

患儿,男,7岁,年8月13日初诊。其母亲代诉:自患儿5个月时患肺炎住院治愈后,经常感冒、扁桃体发炎,偶尔咳嗽,面黄便干,口服调节免疫的中西药若干,效果不佳。

予黄芪、白术、防风研细末(其中防风占黄芪用量的二分之一),用温茶水调匀,贴敷神阙、关元,隔日1次,共贴敷10d。年夏,其母亲代述患儿自贴敷治疗后,偶尔感冒,吃一两袋感冒颗粒即愈。

按语:

患儿易感,素体不耐,加之治疗调护不当,导致卫外不固。中医认为,小儿多患反复呼吸道感染,是由于肺脾两虚、肺气不足引起的。

黄芪、白术、防风乃玉屏风散主药。黄芪,味甘,性温,内可大补肺脾之气,外可固表止汗。白术,味甘,性温性缓,健脾力强,补多于散,善补脾益气,止汗,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之功。防风,味辛,性温,能疏风散邪,发散郁热,合黄芪、白术扶正祛邪。此外,表虚不固,则易感风邪而邪留肌表,故防风走表祛风并防御风邪外袭,3药同用补中有疏,散中有补。

贴敷药力专效宏,优于口服,反复之疾不再反复。

5半夏、白术、天麻

患者,女,56岁,年5月28日初诊。平常嗜食肥肉甜食,突发头晕,天旋地转,不可睁眼,4月体检CT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脉弦滑,苔白腻,舌胖。

以半夏、白术、天麻研细末,用温茶水调匀,贴敷大椎、神阙。第2日头晕减轻,连用2d渐愈,再口服健脾补肾止眩之药巩固疗效。

按语:

患者头晕目眩,脉滑苔腻乃痰之苔脉,嗜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中焦,升降失司,清气不能上升于头面,诸窍失养,则多发眩晕。应以燥湿健脾、化痰止眩为治。其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息风而善止头眩。上药合用可燥湿化痰,平肝息风,痰祛而眩晕止。

6生石膏、知母、苍术

患者,男,33岁,年10月20日初诊。自述舌苔厚,口黏,口干,每日须用牙刷刷除才觉舒适,纳眠可,便黏不畅。辨证:湿热阻滞。

予生石膏、知母、苍术研细末,用温茶水调匀,贴敷中脘、神阙。贴敷5d后,苔净,口中和,便畅。

按语:

患者苔厚、口干黏、便黏不畅乃中焦湿热,而生石膏、知母、苍术为白虎加苍术汤主药,原为湿热痹证而设。生石膏,味辛甘,性寒,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味苦辛,性微寒,可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一方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另一方面借苦寒质润以制苍术之燥。苍术,味辛苦,性温,既可燥湿健脾,又有祛风之功,《珍珠囊》中有“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3药配伍,共奏清热除湿化苔之功。

注意:文中所涉及方药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推荐阅读

?不开展这些服务将被辞退,村医定位大调整

?夏季过敏性皮炎的18种外用药物,及三种搭配方案

?治疗痛风,这种药物过量可致命!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喜欢此文请随手点赞哦!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xw/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