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搜集整理了年中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真题,希望对广大考生有帮助。

病案一:

病案(例)摘要1:

傅某,男,48岁,已婚,工人。年3月19日初诊。

患者平索性情急躁易怒。3天前与家人吵架后,出现头部胀痛,无呕吐,无意识障碍,

遂来就诊。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面红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弦

数。

请与眩晕相鉴别。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中医疾病诊断

头痛

3

中医证候诊断

内伤头痛-肝阳头痛

3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

因病机分析)

1.以头痛为主症,诊断为头痛。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与

家人吵架后出现头昏胀痛,两侧为重,面红口苦,心烦易

怒,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内伤头痛.肝

阳头痛。(2分)

2.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而引发

本病。(2分)

4

中医类证鉴别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头痛之因常有外

感或内伤两个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

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3

中医治法

平肝潜阳息风

2

方剂名称

天麻钩藤饮加减

2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30g怀牛膝15g

桑寄生15g白芍12g杜仲15g栀子9g黄芩9g

夜交藤30g益母草15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3

病案二:

病案(例)摘要2:

曾某,女,3岁。年9月4日初诊。

患儿腹泻6天。大便日行10余次,水样便。现症:精神不振,啼哭少泪,口渴多饮,无

发热,无呕吐,目眶轻度凹陷,皮肤干燥,四肢尚温,小便短少,口唇干,舌红少津,苔少,

脉细数。

请与痢疾相鉴别。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中医疾病诊断

泄泻

3

中医证候诊断

变证,气阴两伤证

3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

因病机分析)

1.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诊断为泄泻。大

便日行10余次,水样便,精神不振,目眶轻度凹陷,皮

肤干燥,啼哭少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口唇干,辨证

为变证,气阴两伤证。(2分)

2.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患泄泻后较成人更易于损

阴伤阳发生变证。因泻下过度,易于伤阴耗气,出现气阴

两伤证。(2分)

4

中医类证鉴别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痢疾常急性起病,

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检查有脓细胞、红

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3

中医治法

益气养阴

2

方剂名称

人参乌梅汤加减

2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单煎5g乌梅10g山药5g木瓜5g莲子肉5g

石斛5g玉竹3g芦根10g白术6g甘草3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日3次分服。

3

病案三:

病案(例)摘要1:

李某,男,48岁,已婚,工人。年5月l2日初诊。

患者长期素食,且饮食量少。近1月来出现头晕眼花,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心悸少寐,

神疲乏力,倦怠懒言,纳少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请与中风相鉴别。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中医疾病诊断

眩晕

3

中医证侯诊断

气血亏虚证

3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

因病机分析)

1.以头晕眼花为主症,诊断为眩晕。头晕眼花,动则加

剧,劳累即发,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倦怠懒言,纳少腹

胀,唇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气血亏

虚证。(2分)

2.长期素食、少食,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而引发本病。(2分)

4

中医类证鉴别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

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

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3

中医治法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2

方剂名称

归脾汤加减

2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木香6g

当归12g阿胶烊化9g大枣12g炙甘草6g酸枣仁12g

远志9g龙眼肉12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3

病案四:

病案(例)摘要2:

陈某,女,3岁。年10月9日初诊。

患儿腹泻4天。初起呕吐继而腹泻,大便日行10余次,如水样,量多,有少许黏液。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量明显减少,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请与痢疾相鉴别。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中医疾病诊断

泄泻

3

中医证候诊断

变证,阴竭阳脱证

3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含病因病机分析)

1.以腹泻,大便日行10余次,如水样,量多为主症,诊

断为泄泻。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哭声微弱,

啼哭无泪;尿量明显减少,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

欲绝,辨证为变证,阴竭阳脱证。(2分)

2.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患泄泻后较成人更易于损

阴伤阳发生变证。因泻下过度,阴伤及阳,导致阴竭阳脱

的危重变证。(2分)

4

中医类证鉴别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痢疾常急性起病,

有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检查有脓细胞、红

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3

中医治法

回阳固脱

2

方剂名称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2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

服法

人参单煎5g附子先煎3g干姜3g龙骨先煎10g

牡蛎先煎10g白芍5g白术5g甘草3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日3次分服。

3

病案五:

病案(例)摘要1:

周某,女,42岁,已婚,演员。年7月25日初诊。

患者平素演出繁忙,进食不定时。3天前过于劳累后出现头晕昏蒙,视物旋转,不敢睁

眼,几次差点晕倒,胸闷恶心,嗜卧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请与中风相鉴别。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中医疾病诊断

眩晕

3

中医证候诊断

痰湿中阻证

3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舍病

因病机分析)

1.以头晕昏蒙,视物旋转为主症,诊断为眩晕。头晕昏

蒙,胸闷恶心,嗜卧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辨证为痰

湿中阻证。(2分)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

升,而引发本病。(2分)

4

中医类证鉴别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

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

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3

中医治法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2

方剂名称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2g白术12g天麻9g砂仁后下3g陈皮6g

茯苓15g泽泻15g甘草3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3

病案六:

病案(例)摘要2:

李某,男,1岁半。年12月6日初诊。

患儿为人工喂养。近2个月来腹泻时轻时重,大便清稀,每日3~4次,完谷不化,有时

便后脱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请与痢疾相鉴别。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中医疾病诊断

泄泻

3

中医证候诊断

常证,脾肾阳虚泻

3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

因病机分析)

1.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为主症,诊断为泄泻。久

泻,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睡时露

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辨证为常证,脾肾阳

虚泻。(2分)

2.喂养不当,致脾虚日久,则脾损及肾,肾阳不足,脾

失温煦,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引发本病。

(2分)

4

中医类证鉴别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痢疾常急性起病,

有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检查有脓细胞、红

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3

中医治法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

方剂名称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2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党参3g白术5g茯苓5g制附子先煎2g干姜3g

吴茱萸3g补骨脂Sg肉豆蔻3g黄芪5g升麻3g

石榴皮5g甘草3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少量多次喂服。

3

病案七:

病案(例)摘要1:

刘某,男,74岁,已婚,农民。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咳呛,医院治疗。现症:左

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蒌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

细涩。

请与口僻相鉴别。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中医疾病诊断

中风

3

中医证候渗断

恢复期-气虚络瘀证

3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

因病机分析)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症,诊断为中风。发病已

半年,仍有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角流涎,

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辨证为恢复期-气

虚络瘀证。(2分)

2.年老体衰,五脏积损,气虚血瘀,脉阻络痹,而引发

本病。(2分)

4

中医类证鉴别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

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喁僻不遂为特征,多见于中老年患

者。口僻主要症状为口眼㖞斜,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

涎,言语不清,但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症状,多因

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

罹患。

3

中医治法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2

方剂名称

补阳还五汤加减

2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芪30g赤芍10g川芎12g桃仁9g红花9g

地龙9g当归15g怀牛膝12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3

病案八:

病案(例)摘要2:

高某,男,5岁。年11月3日初诊。

患儿腹泻3周,病初每日泻10余次,经治疗好转,但近日仍大便渭稀,色淡不臭,每

日4~5次,常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请与痢疾相鉴别。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中医疾病诊断

泄泻

3

中医证候诊断

常证-脾虚泻

3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

因病机分析)

1.以大便清稀、次数增多为主症,诊断为泄泻。大便清

稀,色淡不臭,常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

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辨证为常证,脾

虚泻。(2分)

2.腹泻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

运化失职,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不能分清别浊,水

湿水谷合污而下,引发本病。(2分)

4

中医类证鉴别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痢疾常急性起病,

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检查有脓细胞、红

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3

中医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2

方剂名称

参苓白术散加减

2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党参6g白术10g茯苓10g莲子肉10g山药10g

扁豆10g薏苡仁10g桔梗5g砂仁后下3g焦山楂10g

石榴皮10g甘草3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3

病案九:

病案(例)摘要1:

郑某,男,86岁,已婚,退休工人。年12月29日初诊。

患者头晕反复出现10余年,未系统诊治。今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

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急来就诊。舌痿,脉细弱。

请与痉证相鉴别。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中医疾病诊断

中风

3

中医证候诊断

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

3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

因病机分析)

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为主症,诊断为中

风。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撤肢

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辨证

为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2分)

2.正气亏耗,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而引发本

病。(2分)

4

中医类证鉴别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

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

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

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

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症状。

3

中医治法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2

方剂名称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2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单煎12g制附子先煎10g干姜12g麦门冬15g

五味子9g山萸肉15g甘草9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分多次鼻饲。

3

病案十:

病案(例)摘要2:

陈某,女,8岁。年3月9日初诊。

患者发热2天,胸背部皮肤皮疹1天。现症:微热,鼻寒流涕,偶咳,胸背部皮肤见红

斑、丘疹、疱疹,少许结痂。疱疹壁薄,疱浆清亮,根盘微红晕,痘疹稀疏,舌质淡,苔薄

白,脉浮数。

请与脓疱疮相鉴别。

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中医疾病诊断

水痘

3

中医证候诊断

邪伤肺卫证

3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

因病机分析)

1.胸背部皮肤同时并见红斑、丘疹、疱疹,少许结痂,

诊断为水痘。以低热,鼻塞流涕,痘疹稀疏,疱浆清亮为

特征,辨证为邪伤肺卫证。(2分)

2.本病由于感受水痘时行邪毒,经口鼻侵入人体,蕴郁

于肺,透于肌表而发病。(2分)

4

中医类证鉴别

水痘好发于冬春季节,以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

向心性分布为特征,疱浆清亮;脓疱疮多发于夏季,皮疹

多见于头面四肢暴露部位,病初为疱疹,很快变成脓疱,

疱浆混浊。

3

中医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利湿

2

方剂名称

银翘散加减

2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后下6g桔梗3g竹叶10g

芦根10g牛蒡子10g车前子包煎10g滑石包煎20g

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xw/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