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记得在学习《大医至简》时,刘希彦老师就曾在书里,说过很多他自己尝药的经历与经验,比如在讲伤寒论第一方剂桂枝汤时,他是这样讲解白芍这味药的,“白芍,这是一味很常用的药,后世有说白芍敛肝的,有说养阴的,有说降胆火的。到底是什么呢?药物的作用不能光凭书上的几个词语去理解,因为语言的传递太有限了,也太笼统了。比如阿胶、地黄、白芍这三味药书上都说是养阴养血,可这三味药一尝就知道,相差很远。所以我们主张真要学药,药材一定要单味煎好品尝过,细细体味,才能确切把握其性味。白芍没什么气,味是一种类似破水缸里存的陈年雨水一般的寡淡的沤味,这是典型的阴而降的味道;其次有些微苦,苦是主降主泄的;酸味不多,绝对没有五味子、山萸肉和乌梅那么酸,所以它不是以酸敛为主的;黏液也不多,滋阴强壮的作用也不大。所谓神农尝百草,这是尝过之后的真实感受。总结一下,白芍以降和泄为主,收敛滋阴为辅。临床常用它治腹痛。降则能引气血下行,苦则能泄而去实,所以能治腹痛。古人白芍和赤芍是不分的,赤芍更苦,偏祛瘀;白芍平和,偏敛津液。桂枝汤里用白芍为宜。”每当看到老师们认真品味药性的文字,我都会肃然起敬,并时而效仿。所以,伤寒论里不少的中药,我也亲自试验品尝过。

至今,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就是品尝半夏,因为人们都说半夏有毒,而一代宗师倪海厦却对半夏所谓的毒性,有深刻的体会,不仅描述了中毒后的症状,还且还提供了解药。他在与梁冬的对话中是这样解释半夏的:“这个生半夏,在中国大陆的中医界几乎无人敢用,为什么?大家都以讹传讹,说:诶,生半夏有毒啊,这不能吃,吃了会死人。这个叫做胡说八道。生半夏从古到今没有人吃死的,生半夏我们有个名称叫做婆婆药,这是过去呢,媳妇嫌她婆婆太吵,一天到晚叮咛……唠唠叨叨啊,就每天在那边吵个不停讲个不停,受不了,就把生半夏做点……弄点放到菜里面,生半夏是无色无味的,那一吃下去以后,喉咙声音就没了,所以生半夏产生的毒性,唯一的毒性就是造成声哑,喉咙讲不出话来。但是要解这个毒很简单,生姜就解掉,或者干姜就可以解掉。但是我为什么要用生半夏?我刚刚就跟我们主持人提到了,听众,各位听众注意了,我们要把水——排掉,整个中药药典里面唯一能够治高的水……最高的水就是脑部的积水,我们就要使用到生半夏。”

倪老师讲的是生半夏,但我们平常在药店能买到的,一般是炮制后的法半夏。正好一次父亲买来了一些中药,其中就有法半夏,我心想,法半夏比生半夏的“毒性”更低,先试试吧,看是怎么样的感觉。于是顺手就抓了一颗稍大点的,往口里塞,吃完之后就后悔了,因为法半夏所到之处,就会带来一种刺痛感,一种灼烧感,从喉咙一直到胃里,能很清晰很明显地感觉到,让人很不爽。我连忙把事先准备好的解药,也就是厨房常用的生姜,嚼了起来。

这次的尝药,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因为后来听老师说,像半夏之类的药物,一般要煮成水,让药性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水中,这样不仅不会产生那么剧烈地刺痛感与灼烧感,还能更好地体验其药性药味,说我这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不可取。

Kilo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10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