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禦

味辛平。

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榖。

味辛,氣平,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

下衝逆而除咳嗽,降濁陰而止嘔吐,排決水飲,清滌涎沫,開胸膈脹塞,消咽喉腫痛,平頭上之眩暈,瀉心下之痞滿,善調反胃,妙安驚悸。

《傷寒》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人參、甘草、乾薑、黃芩、黃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少陽傷寒,下後心下痞滿而不痛者。

以中氣虛寒,胃土上逆,迫於甲木,經氣結澀,是以作痞。

少陽之經,循胃口而下脅肋,随陽明而下行,胃逆則膽無降路,故與胃氣並鬱於心脅。

甲木化氣於相火,君相同氣,胃逆而君相皆騰,則生上熱。

參、甘、薑、棗,溫補中脘之虛寒,黃芩、黃連,清瀉上焦之鬱熱,半夏降胃氣而消痞滿也。

《金匱》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

中氣虛寒則腸鳴,胃氣上逆則嘔吐也。

《金匱》大半夏湯,(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斤,水一鬭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分三服。)治胃反嘔吐者。

以脾陽虛敗,水榖不消,而土木鬱陷,下竅堵塞,是以不爲洩利,而爲嘔吐。

胃以下行爲順,反而逆行,故名胃反。

人參補中脘之陽,建其樞軸,白蜜潤下竅之結澀,半夏降上逆之胃氣也。

《傷寒》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三兩。)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作嘔者。

黃芩湯,(方在黃芩。)治太少之下利,加半夏、生薑,降胃逆而止嘔也。

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治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

以陽明爲少陽膽木所逼,水榖莫容,已消而在下脘則爲利,未消而在上脘則爲嘔。

半夏降胃逆而止嘔也。

《金匱》半夏乾薑散,(半夏、乾薑等分。爲散,漿水服方寸匕。)治乾嘔、吐逆,吐涎沫。

以中寒胃逆,濁陰衝塞,肺氣堙鬱,淫蒸涎沫。

乾薑溫中而下衝氣,半夏降逆而蕩瘀濁也。

小半夏湯,(半夏一升,生薑一斤。)治心下有支飲,嘔而不渴者。

以飲居心下,阻隔胃氣,故胃逆作嘔,而不覺燥渴。

半夏、生薑,降逆氣而排水飲也。

苓甘五味薑辛加半夏湯,(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一兩,半夏半升。)治支飲,昏冒作嘔,而不渴者。

以飲居心下,隔其胃陽,陽昇則冒,胃逆則嘔,半夏驅水飲而止嘔冒也。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升)。治肺脹,咳喘上氣,目如脫,脈浮大者。

以中氣虛滞,肺胃之降令素遲,一遇風寒,閉其皮毛,裏鬱莫洩,胃氣逆昇,肺壅爲熱,是以咳喘上氣而脈浮大。

此爲肺脹之病,即傷風齁喘而爲熱者。

甘、棗補其中虛,麻黃瀉其皮毛,石膏清其肺熱,生薑、半夏,降衝逆而破壅塞也。

《傷寒》半夏散,(半夏、甘草、桂枝等分,爲散,白飲和服方寸匕。不能服散,水煎服。)治少陰病,咽痛者。

以陰氣上衝,因致咽痛。

半夏、桂枝,降其衝逆,甘草緩其急迫也。

《金匱》半夏厚朴湯,(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蘇葉二兩。)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以濕旺氣逆,血肉凝瘀。

茯苓瀉其濕,朴、半、薑、蘇,降其逆而散其滞也。

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等分,蜜丸。)治心下悸者。

以陽衰土濕,昇降失政,脾陷而乙木不能直昇,則鬱勃而爲悸,胃逆而甲木不能順降,則懸虛而爲驚。

胃土上逆,濁陰填塞,心下更鬱,經絡壅澀,礙厥陰風木昇達之路,是以心下悸動。(《素問》:胃之大絡,名曰虛裏,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即此謂也。)驚原於魂氣之虛飄,悸原於經氣之阻礙。

半夏降胃逆而驅濁陰,麻黃開堙鬱而通絡路也。

人之中氣,左右回旋,脾主昇清,胃主降濁。

在下之氣,不可一刻而不昇;在上之氣,不可一刻而不降。

一刻不昇,則清氣下陷;

一刻不降,則濁氣上逆。

濁氣上逆,則嘔噦痰飲皆作,一切驚悸眩暈,吐衄嗽喘,心痞脅脹,膈噎反胃,種種諸病,於是生焉,而總由於中氣之濕寒。

蓋中脘者,氣化之原,清於此昇,濁於此降,四象推遷,莫不本乎是。

不寒不熱,不燥不濕,陰陽和平,氣機自轉。

寒濕偏旺,氣化停滞,樞機不運,昇降乃反,此脾陷胃逆之根也。

安有中氣健運,而病胃逆者哉!

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緣於戊土之降。

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蕩,此驚悸眩暈所由來也。

二火昇炎,肺金被剋,此燥渴煩躁所由來也。

收令不遂,清氣堙鬱,此吐衄痰嗽所由來也。

膽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悶膈噎所由來也。

凡此諸證,悉宜溫中燥土之藥,加半夏以降之。

其火旺金熱,須用清斂金火之品。

然肺爲病标而胃爲病本,必降戊土,以轉火金;胃氣不降,金火無下行之路也。

半夏辛燥開通,沉重下達,專入胃府,而降逆氣。

胃土右轉,濁瘀掃蕩,胃府衝和,神氣歸根,則鶴胎龜息,綿綿不絕竭矣。

血原於藏而統於經,昇於肝而降於肺;肝脾不昇,則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則血病上逆。

緣中脘濕寒,胃土上鬱,濁氣衝塞,肺津隔礙,收令不行,是以吐衄。

此與虛勞驚悸,本屬同原;未有虛勞之久,不生驚悸,驚悸之久,不生吐衄者。

當溫中燥土,暖水斂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攝胃氣,以治其标。

庸工以爲陰虛火動,不宜半夏,率以清涼滋潤之法,刊諸紙素。

千載一轍,四海同風,《靈樞》半夏秫米之方,(治目不得瞑,在“邪客篇”。)《金匱》半夏麻黃之制,絕無解者。

仁人同心,下士不悟,迢迢長夜,悲歎殷廬,悠悠蒼天,此何心哉。

洗去白礬用。姙娠薑汁炒。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地址
白癫风 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