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干货执业药师middot中药
、下列情况属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有 →肺病及肝;心病及肺;肾病及心;肝病及脾 知识点扩展:五脏的五行相克关系是:肺金克肝木,心火克肺金,肾水克心火,脾土克肾水,肝木克脾土, 、五行相生关系中,火的“生我”者是 →木 知识点扩展:五行相生的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由于木生火,故火的“生我”者为木。 、肾阴虚可致肝阴亏的依据是 →母病及子 知识点扩展:五行中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故两者为母子关系,病理状态下肾阴虚致肝阴亏即母病及子。 、肝病传脾的理论依据是 →五行相乘 知识点扩展:肝病传脾,是木乘土,理论依据为五行相乘。 、根据五行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原则为 →补母泻子 知识点扩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则,包括补母或泻子两个方面,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属母病及子的是 →肝病影响心 知识点扩展: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肝病影响心,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属于母病及子。 、属子病及母的是 →肝病影响肾 知识点扩展: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个方面。子病及母,即子脏之病传及母脏。肝病影响肾,肝属木,肾属水,水涵木,所以属于子病及母。 、开窍于二阴的是 →肾 知识点扩展:五脏与五华、五窍的关系中,心在窍为舌、其华在面,肺在窍为鼻、其华在毛,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肝在窍为目、其华在爪,肾在窍为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阴阳互根互用的内容包括 →阴阳的依存关系;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知识点扩展:ADE本题考查的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内容。阴阳互根互用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是 →阴阳互根 知识点扩展:本题在于测试对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掌握。阴和阳互根互用的关系,为阴与阳之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条件 、属于阳的属性有 →温煦;推动;升腾 知识点扩展:阳气的基本概念定义为: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阴气指代自然界或人体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部分。 、根据阴阳制约原理确定的治法是 →热者寒之;阴病治阳;寒者热之 知识点扩展: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的结果。只有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如:寒者热之、阴病治阳、寒者热之是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确定的治法。 、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 →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互有阴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阳病治阴 知识点扩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治疗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的虚热证,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对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其治法应为 →寒者热之 知识点扩展:对于阴阳偏盛,即阴邪或阳邪过盛有余的病证,治当采用“损其有余”之法。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之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则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之法,以温散其阴寒。 、砒石的用量 →0.~0.g 知识点扩展:砒石内服0.~0.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体虚者与孕妇忌用。 、生马钱子的用量 →0.3~0.6g 知识点扩展:生马钱子内服,0.3~0.6g,炮制后入丸散,孕妇禁用,不宜生用,不宜多服久用,运动员慎用,有毒成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故此题应选C。 、蟾酥的用量 →0.~0.03g 知识点扩展:蟾酥用量0.~0.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宜。孕妇慎用。 、雄黄内服的用量为 →0.05~0.1g 知识点扩展:毒性中药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雄黄内服的用量为0.05~0.1g。 、天仙子内服的用量为 →0.06~0.6g 知识点扩展:毒性中药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天仙子内服的用量为0.06~0.6g。 、荜茇的味是 →辛 知识点扩展:荜茇,辛,热。归胃、脾、大肠经。温中散寒行气而止痛、止呕、止泻,无论虚实均宜。 、鸦胆子的用量 →0.5~2g 知识点扩展:内服: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或0.5~2g,每日3次。味极苦,不宜入煎剂,应去壳取仁,装入胶囊,或以龙眼肉或馍皮包裹吞服。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鸦胆子油局部涂敷。 、土鳖虫的用量 →3~10g 知识点扩展: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 、处方写梭罗子应付 →娑罗子 知识点扩展:娑罗子别名苏罗子、棱罗子、开心果。所以处方写梭罗子应付娑罗子。 、苦楝皮的用量 →3~6g 知识点扩展: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毒性中药红娘虫的内服用量为 →0.1~0.3g 知识点扩展:A红娘虫内服宜入丸散,用量为0.1~0.3g。 、牛蒡子的别名是 →鼠黏子 知识点扩展:牛蒡子的别名:恶实、鼠粘子。 、大黄用量0.05~0.3g,可 →收敛 知识点扩展:有些中药的作用与用量有关,如大黄用量小剂量0.05~0.3g收敛而便秘。 、"通因通用"适用于 →食滞泄泻;瘀血崩漏 知识点扩展: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实性通利的真实假虚证。 、下列属于金行的是 →鼻、皮、毛、收、悲;毛、辛、白、大肠、悲;秋、西、咳、燥、收 知识点扩展: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五行不仅适用于大自然,而且同样适用于人体,肾为水,肝为木,心为火,肺为金,脾为土。凡具有清静、收杀特性的属于“金”。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的属于“木”。凡具有寒冷、滋润、闭藏特性的属于“水”。凡具有阳热、上炎特性的属于“火”。凡具有长养、发肓特性的属于“土”。用“五行”来说明人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的关系见下: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秽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故属于金行的是: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 、山豆根的用量 →3~6g 知识点扩展:本题是本次大纲新增内容,主要考查有毒药物的剂量。考生应该熟悉常见有毒药物的使用剂量,如三颗针的用量应控制在9~15g;山豆根的用量应控制在3~6g;天南星(制天南星)的用量应控制在3~9g;木鳖子的用量应控制在0.9~1.2g;附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15g;雄黄的用量应控制在0.05~0.1g;白果的用量应控制在5~10g;华山参的用量应控制在0.1~0.2g;苍耳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10g;牵牛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6g;商陆的用量应控制在3~9g;常山的用量应控制在5~9g;蜈蚣的用量应控制在3~5g;蕲蛇的用量应控制在3~9g;香加皮的用量应控制在3~6g;金钱白花蛇的用量应控制在2~5g;全蝎的用量应控制在3~6g;仙茅的用量应控制在3~10g;半夏的用量应控制在3~9g;甘遂的用量应控制在0.5~1.5g;白附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6g;朱砂的用量应控制在0.1~0.5g;制川乌的用量应控制在1.5~3g;洋金花的用量应控制在0.3~0.6g;蟾酥的用量应控制在0.~0.03g等。 、蜈蚣的用量 →3~5g 知识点扩展:本题是本次大纲新增内容,主要考查有毒药物的剂量。考生应该熟悉常见有毒药物的使用剂量,如三颗针的用量应控制在9~15g;山豆根的用量应控制在3~6g;天南星(制天南星)的用量应控制在3~9g;木鳖子的用量应控制在0.9~1.2g;附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15g;雄黄的用量应控制在0.05~0.1g;白果的用量应控制在5~10g;华山参的用量应控制在0.1~0.2g;苍耳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10g;牵牛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6g;商陆的用量应控制在3~9g;常山的用量应控制在5~9g;蜈蚣的用量应控制在3~5g;蕲蛇的用量应控制在3~9g;香加皮的用量应控制在3~6g;金钱白花蛇的用量应控制在2~5g;全蝎的用量应控制在3~6g;仙茅的用量应控制在3~10g;半夏的用量应控制在3~9g;甘遂的用量应控制在0.5~1.5g;白附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6g;朱砂的用量应控制在0.1~0.5g;制川乌的用量应控制在1.5~3g;洋金花的用量应控制在0.3~0.6g;蟾酥的用量应控制在0.~0.03g等。 、仙茅的用量 →3~10g 知识点扩展:本题是本次大纲新增内容,主要考查有毒药物的剂量。考生应该熟悉常见有毒药物的使用剂量,如三颗针的用量应控制在9~15g;山豆根的用量应控制在3~6g;天南星(制天南星)的用量应控制在3~9g;木鳖子的用量应控制在0.9~1.2g;附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15g;雄黄的用量应控制在0.05~0.1g;白果的用量应控制在5~10g;华山参的用量应控制在0.1~0.2g;苍耳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10g;牵牛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6g;商陆的用量应控制在3~9g;常山的用量应控制在5~9g;蜈蚣的用量应控制在3~5g;蕲蛇的用量应控制在3~9g;香加皮的用量应控制在3~6g;金钱白花蛇的用量应控制在2~5g;全蝎的用量应控制在3~6g;仙茅的用量应控制在3~10g;半夏的用量应控制在3~9g;甘遂的用量应控制在0.5~1.5g;白附子的用量应控制在3~6g;朱砂的用量应控制在0.1~0.5g;制川乌的用量应控制在1.5~3g;洋金花的用量应控制在0.3~0.6g;蟾酥的用量应控制在0.~0.03g等。 、大血藤的别名有 →红藤;血藤;活血藤 知识点扩展:大血藤别名:血藤、红皮藤、千年健、大活血、红藤等。 、重楼的别名有 →蚤休;草河车;七叶一枝花 知识点扩展:重楼别名:七叶一枝花、金线重楼、灯台七、铁灯台、蚤休、草河车、白河车、枝花头、海螺七、螺丝七。。 、温中化湿可治疗 →寒湿困脾 知识点扩展:寒湿困脾证临床常见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食纳减少、泛恶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或厚、脉迟缓而濡等症状。一般以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为基础,同时又有寒湿中遏的表现为辨证要点。治宜温中化湿。 、脘腹胀满,头身困重,泛恶欲吐,口不渴,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或厚,可见于 →寒湿困脾 知识点扩展:寒湿困脾证临床常见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食纳减少、泛恶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或厚、脉迟缓而濡等症状。一般以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为基础,同时又有寒湿中遏的表现为辨证要点。治宜温中化湿。 、毒性中药蟾酥,如应用不当或超剂量用药,易造成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根据蟾酥临床上不良反应特点,回答以下问题:蟾酥中毒循环系统表现为 →心律不齐 、无水氯化钙的吸潮率可达 →%~% 知识点扩展:此题在大纲第八章,"中药的贮藏与养护"的传统养护技术中,其中收载了两种常用的干燥剂:生石灰块:吸潮率20%~25%;无水氯化钙:吸潮率%~%。 、患者,女,57岁,近日出现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唇舌紫暗,脉涩。根据该患者的病历回答以下问题。根据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该患者应诊断为 →胸痹 知识点扩展: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可以判断该患者的病症为胸痹。 、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 →失血伤津 知识点扩展:汗液乃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排出的液体,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和津液又同出一源,均来自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因此也就可以说津血同源。所以失血伤津。 、荆防颗粒除散风祛湿外,又能 →发汗解表 知识点扩展:本组题考查常用中成药的功效。荆防颗粒: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感冒退热颗粒除疏风解表外,又能 →清热解毒 知识点扩展:感冒退热颗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利咽解毒颗粒的功能是 →清肺利咽,解毒退热 知识点扩展:本题考查利咽解毒颗粒的功效。 、朱砂的用量 →0.1~0.5g 知识点扩展::0.1~0.5g,多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苍耳子的用量 →3~10g 知识点扩展:煎服,3~10g。或入丸散。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需要VIP全套内部资料 加屠医生私聊低折正版 绿网先锋·屠医生:tu 专业咨询 订制考试资料 低折优惠正版助您通关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押题+圈题+真题讲解班 绿网先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4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华中农业大学院长教授一行到访河南息半夏药
- 下一篇文章: 咽喉肿痛,化脓,声音不出,伤寒论中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