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悠久的失眠方剂半夏秫米汤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小阔爱 溯 源 君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黄帝内经·灵枢》 半夏秫米汤最早出自《黄帝内经》,是治疗失眠的经典名方,因为年代久远,更是被称为——失眠第一方。 虽然黄帝内经对半夏秫米汤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论述,但是对于具体运用,似乎并没有过多的讲解。下面就跟随溯源君一起来看看,半夏秫米汤的运用吧~~ 01 内经解读 《灵枢·邪客》对半夏秫米汤的解释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厥气者,邪气也。非人体正常产物和所需皆可称为邪。那么,在这里的邪是什么呢? 根据以方测证,我们可以得到此处所言之邪气当为痰湿邪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表明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但阴阳二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要有道路来沟通,这就形成了“阳——道路——阴”的一种关系。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若邪气阻滞道路必然导致阴阳不相交合,此时就会造成目不暝的一种病理表现。另外,由于胃络上通于心,“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中痰湿阻滞上扰于心也会造成目不暝。 所以,我们把以上内容归纳一下可以得到以下三点: 痰湿内阻、卫气不入、阴阳不交。其中痰湿内阻为其病理的本质,卫气不入、阴阳不交由痰湿内阻所致。 阴阳不交,虚阳浮越于表,痰湿内阻使得津液输布不均,久而形成阴虚而外热。痰热互结,故而患者可能会出现,痰多食少,心烦口苦,入夜不眠。 在《灵枢·邪客》其实已提出了治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在此我们不妨把治法分为两点:一为补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本无虚,邪安能凑,脾虚为前,后可痰生,故当补中以绝后患;一为泻痰湿,虽本有虚,但实邪已成,故当祛其实邪,通其道路,使实邪去,道路通,阴阳交。 02 方剂解析 半夏秫米汤 半夏10g秫米15g 秫米即为高粱米,秫米可以益胃生津、养阴清热。半夏可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二者合用,一补一泄,可以去除病机之痰湿,同时用秫米养阴一方面使阳可入阴,阴阳相交,另一方面可以制约半夏辛燥之气对胃阴的损伤。 《本经》中记载半夏主“心下坚”,当取其燥湿化痰之功效也。《本草纲目》记载:“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 秫米味甘,性微寒。李时珍认为其可“益阴气而利大肠”。秫米既为谷物则有补益脾胃之作用。 03 临床运用 根据病机来看,半夏秫米汤在临床中,失眠、有痰、口干口苦、舌苔白腻、脉缓滑或弦滑,为辩证要点。 在临床具体运用中,如果失眠较重,可以考虑使用法半夏,法半夏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发现有镇静中枢神经的作用,对于失眠较为严重的患者使用效果更佳;如果痰多食少,甚至出现呕逆的患者,可以使用清半夏,清半夏燥湿化痰,并且长于降逆止呕;如果中焦虚寒的患者则可以考虑使用姜半夏,姜半夏可以温中化痰,驱散中焦寒气。 另外,秫米在现今有的地方不容易寻找,在这个情况下可以考虑用薏苡仁代替,薏苡仁微寒,可以养护胃阴,同时淡渗利湿可以助半夏除湿化痰。在临床实践中,薏苡仁代替秫米同样有良好的效果。 怎么样? 今天的方剂是不是干货满满鸭~ 有什么疑问或者建议记得及时的反馈给溯源君哦~~~ 编辑:趣多多 校对:椰子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提示: 溯源君所分享内容仅作为参考知识。 不代表临床治疗方案及意见。 如有患病,医院及时就医,勿耽误病情。 如有自行使用导致医疗事故,溯源君不承担连带责任。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5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贵州下发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参
- 下一篇文章: 医院ldquo防治新型冠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