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读书会丨0314共读胃肠病漫话
天医堂 是国医战队旗下专属于中医人的 消导法的主要目的,是消去胃里的陈旧食物,而不是象健脾药那样加强胃的消化机能。因此,与健脾药对比来说,消导法不消极的治法,而健脾法才是积极的治法。譬如说脾胃消化力弱,最容易伤食,而停食之后,又必影响消化力,因此,健脾有利于消食,消食又有利于健脾,所以有些伤食的人,需要在消导药中酌加一些健脾药。尤其对经常伤食的病人,更要这样。清代名医尤在泾曾有这样一段话:“饮食物停滞在胃脘,虽然可以用消导药治疗,但是要使这些药物发挥消导作用,还必须依靠胃气运行药力。”所以对于经常吃些消导药而仍伤食的人,我就在这些消食药方中加入人参9克,效果非常好。 凡用消食药开胃进食,一般是一剂当见效,如果服二三剂后,食欲仍不见增进,就应当考虑以下治疗方法。 健脾饮食物进入胃中,全靠脾来运化,如果脾气虚弱,不能运化,就会见食即饱,所以治疗食欲不振,有时要用健脾药。健脾主药是人参、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等,也可在这些健脾药中加入少量的消导药,如神曲、麦芽等,更有利于健脾。常用的方剂有: (1)异功散(钱氏方)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上药各3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参苓白术散(局方) 治脾胃虚,饮食不进本方即异功散加山药、莲肉、白扁豆、苡米、桔梗、砂仁,研为散,米汤或枣汤送服,亦可煎服。 (3)济生丸(缪仲淳方) 健脾、开胃、消食。 即参苓白术散再加山楂、神曲、黄连、白蔻仁、泽泻、藿香、炒麦芽、芡实。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服一丸,淡姜汤送下。 补火健脾虽然是增强消化的主要方法,但是临床证明,只健脾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若加入温补下焦的药物,才能起到健脾的作用。因此,增强脾胃消化力的办法,除了健脾以外,还有“补火”一法。 补火,是指用热性药温补命门。“命门”是什么呢?从其性质来说,是下焦属火的器官,有温养脾胃的功能。所以当食欲不振,又有下焦虚寒的症状时,如大便溏薄,四肢常冷,则采取温补命门火这一方法,对于增进食欲,能起重要作用。 《本事方》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人全不进食,曾服过不少补脾药,都不见效,后来授给二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两味补命门药组成),服后很快就好了。又记载有个黄鲁直老先生,尝把莬丝子用水淘洗干净,用酒浸了以后,晒干,每天抄取几茶匙,用酒送服,十天以后,食量比以前增进了不少。 补骨脂、肉豆蔻均属下焦温热药。莬丝子味苦性平,虽然不热,但也是入下焦肝肾的强壮药。可见温补下焦,对于健补脾胃也很重要,这在中医术语叫做“补火以生土”。但是入命门的补火药,都有燥大便的作用,因此,凡大便燥结的病人,多不属于命门火衰的类型,也不宜用补骨脂、肉豆蔻等药。 养肝肝在五行中属木,木味酸,能克脾土,所以肝气太旺和肝火炽盛的人,会出现胸胁满闷,或胃中泛酸,影响进食。但是反过来,肝气不足,也会影响食欲,这叫木不疏土,当以养肝为治。消谷丸效果最好。 消谷丸方(《沈氏尊生》方) 麦芽90克 神曲克 干姜(炮)、乌梅(炒)各克 上药研细末,炼蜜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黄酒或米汤水送服,一日三次。不作丸,用水煎服,效果也一样。 2消谷善饥消谷善饥,也叫食欲亢进,它和食欲不振相反,是食量大增,甚至食不知饱,食欲亢进可见于不少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这些都属于祖国医学三消病的范围。这里只讲肠胃病引起的消谷善饥。 消谷善饥,是指饭后不久,又觉得饿的不好受。有的病人甚至口袋里装着食物,走到那里吃到那里,一二小时不吃,就饥饿难忍。这样的病人,不少是胃中有痰火,实际是嘈杂的另一种类型。《资生经》有这样一记载:有一病人,放下碗后就觉得饿,再吃,一会儿又饿。用生姜捣碎,取汁两碗,一次服下,病就好了。服生姜汁,实际也是治嘈杂的方法,如前面治疗嘈杂的生姜半夏汤,方中也有生姜汁,只是这里的用量比前面大的多。 下面介绍一个食欲亢进的病例,很能启发思路。 济南铁路局公An部某干部,女性,32岁。患食欲亢进症。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肝炎、内分泌失调、胃神经官能症等,治疗无效,转请周凤梧老中医治疗。 患者多食多便,随食随饥,每天进食十多次,总量达三斤左右。每次进食后,腹中必隐隐作痛,里急下坠,每天大便十多次,但量很少,且往往在大便时晕倒,一会儿又苏醒过来。因此每次去厕所都要有人扶持。形体肥胖,腹大如鼓,体重大增。但面色晦暗,心慌,睡眠不好,胸腹胀闷,气短,右胁疼痛,头晕眼花,多卧少坐,全身无力。脉象是右滑左沉涩,舌苔黄厚,干燥少津。这些症状中,最突出的是多食多便。 周大夫诊视后,给予三一承气汤(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甘草),大便次数逐日减少。最后泻下一块状物,长近一尺,颜色黑褐如酱色,腹内顿觉舒适,多食一证,也有好转,但仍不彻底。以后曾迭用过叶氏养胃汤、四逆散、五皮饮、归脾汤等,随证加减。前后共服三一承气汤42贴,叶氏养胃汤10贴,五苓散、五皮饮加味12贴,归脾汤20贴,共84剂,历时6个月,才基本痊愈,恢复工作。(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年第3期)。 根据这一病案的病情和治疗经过,不问可知此病是常久食用肥鲜油腻等品太多,又缺乏适当的运动,以致肠胃之中形成郁滞。兼之病人言虚,医生又不断地给予滋补药物,致使肠中瘀滞更不能传导,才形成这样真实假虚的现象。大量的三一承气汤,起到了“去菀陈莝”的作用,所以病才有了转机。3味觉与嗜味习性的改变人们对于味的嗜好,大同之中有小异,因此不能把个别人的不同嗜好,一概看作病态。如果在某一时期,其嗜好与平素对比有显著的改变,这就有可能是病态。 嗜味习性的改变,说明脏器有变化。譬如妇女在怀孕期间,喜欢吃酸物,就是证明。有肠寄生虫的儿童,常喜欢吃土块、火炭,甚至有一些奇怪的嗜好。曾见到一个儿童,喜欢吃橡胶,家长制止也不行,给他买了一双新鞋,他趁家长不在时把鞋的橡胶底也吃了。又如过去的医书记载:有误吃头发形成瘕块的病人,喜欢喝大量的豆油,一时不喝,就象要闹病一样。李时珍曾记载:有一妇女,喜欢吃河中的污泥,每天必须吃上几碗,后以墙壁上的陈土,用水调和喝下才好了。为什么有这样一些不同的嗜好?现代医学还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中医有的可以用脏气虚来解释,譬如喜欢吃土块,是脾气虚,喜欢吃大葱或其他辣物,是肺气虚也。但象吃橡胶和喝豆油等,仍然解释不了。 对于五味的嗜好,可因病有所改变,对于味觉也同样可能改变。譬如胃肠道有热的人,口里常觉发苦,处方中可加入偑兰叶。除此以外,味觉的变化,也常是诊断其他脏腑病症的依据。如《罗氏会约医镜》记载:“口苦是肝胆热,涩是风热,辛是燥热,咸是脾湿兼肾虚”等,这不在胃肠病治疗范围之内,所以从略。 今日共读目标你完成了吗?鼓励大家多做些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把笔记和心得多多分享到咱们生生读书会的群里哦,今晚8点咱们一起来深入讨论讨论今天的共读内容~ 昨日没读的书友点击菜单读书会阅读昨日文章 再拖可就跟不上小伙伴们的步伐了哦~ 循生生之道,凭生生之具,培生生之气 收生生之效,谋天人合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卡力孜然酊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考点速记中药传统鉴定方法
- 下一篇文章: 袖珍椰子冬季养护不过你要先在图中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