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网络探析临证指南医案midd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29682.html 点击上方蓝字 表3展示了在胃脘痛处方复杂网络中节点属性相关参数排列前7位且名称一致的药物节点。度值反映网络中某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关联程度,度值越大意味该节点在网络中越重要。紧密中心性反映网络中某节点与其他节点的接近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该节点通过邻近网络与其他节点发生连通的程度越高;介数中心性是反映节点的作用力与影响力,介数越大说明通过该节点的信息量越大,表示该节点处在网络的枢纽位置,通过这些节点可提高网络节点间的连接效率。结果表明,茯苓、半夏、桂枝、人参的度值、紧密中心性、介数中心性排名完全一致,说明此4味药物在该复杂网络药物配伍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2.3k-core网络分析 k-core是指反复去掉度小于k的节点及连线后所剩余的子图。复杂网络的全部节点数目非常庞大,而核心节点较复杂网络的全部节点数目则很少,且在复杂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Gephi软件FR算法(Fruchterman-Reingold)的中心聚集分布模型建模,应用k-core过滤功能,当k值为11时,复杂网络图消失,说明该复杂网络的最大核度为10。结果显示,10-core核心网络共涉及28个药物节点,条药物配伍的边,说明此28味中药为叶桂论治胃脘痛的核心药物,分析其性味及归经。见图4。结合图4可发现叶桂论治胃脘痛用药以性温为主,味多为苦、辛、甘,归脾、胃、肺三经。进一步对核心药物进行社团化划分,结果表明可分为三组,按度值以节点大小进行区分,边的粗细体现边权重,即药物间配伍的次数,其中节点越大说明药物使用频次越高,边越粗则表示药物配伍次数越多。同时以红色、紫色、绿色进行可视化渲染,其中红色社团由茯苓、半夏、川楝子、延胡索、陈皮、橘红、干姜、黄连、高良姜、香附、栀子、瓜蒌、薤白、柴胡、钩藤构成,占比53.57%;紫色社团占比32.14%,由桂枝、生姜、人参、甘草、大枣、桃仁、当归、郁金、附子组成;绿色社团由白豆蔻、厚朴、杏仁、桔梗组成,占比14.29%。见图5。3讨论 复杂网络指通过将复杂系统内部元素抽象为节点,元素间关系抽象为边,从而构建的具有复杂关联关系的网络,其作为数据处理及知识发现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研究。相关研究通过总结分析叶桂著作中胃脘痛病案,发现其辨治胃脘痛具有以下特点:①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在胃脘痛发病中的作用;②强调肝与胃、肺与胃之间的关系,从肝、肺入手论治胃脘痛;③久病、重病多从络病理论出发辨治;④重视胃阴学说的运用;⑤吸收《黄帝内经》“六腑以通为补”的思想,继承东垣补脾升阳之说,采用温通胃阳法,散阴浊、和胃气。本文采用复杂网络分析《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医案,运用网络分析工具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以可视化图形呈现并总结叶桂论治胃脘痛用药规律,发现该复杂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说明胃脘痛处方不是随机组合,而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由核心药物连结的复杂网络。3.1胃脘痛病因以痰、气、寒、瘀为主 综合分析药物节点属性参数中排列前7位药物的性味及功效发现,其均为温平之品,具辛甘苦之性,具温中散寒、祛湿化痰、理气祛瘀之效,可以认为胃脘痛发作多因痰湿、气滞、寒凝、瘀血作祟,重视诸如半夏、茯苓、桂枝、生姜、陈皮、桃仁等辛温甘平,具有行气祛湿、散寒祛瘀功效药物的使用。深入分析发现茯苓、半夏在胃脘痛处方运用中尤为重要,可认为与上述两味中药归脾胃两经,药性可直达病变脏腑,具有祛湿化痰之功效,能恢复脾胃运化及气机升降相关。其中茯苓味甘淡,结于土中,得土气最多,可利湿浊阴邪,《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主“心下结痛,寒热烦满”;而半夏辛平性温,可辛开散结、和胃化痰,《药性赋》亦云:“其用有四: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及头疼,非此莫能治”。因此,在胃脘痛用药中当重视茯苓、半夏的使用,二者配伍运用为茯苓半夏汤,具有祛湿化痰之功效,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茯苓半夏汤可治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咳嗽呕吐,气短恶心,以致饮食不下。胃脘痛病位在胃,综上可知叶桂临床治疗用药重视胃“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多从痰、气、寒、瘀入手论治胃脘痛。3.2胃脘痛治疗以“通”为法 分析k-core优化处方后形成的核心网络节点药物,结果表明,叶桂论治胃脘痛用药谨遵《内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之旨,多用苦辛甘之品,且用药主温,以归于脾、胃、肺三经为主。进行社团划分主要形成三大社团,其中以茯苓与半夏、延胡索与川楝子为主导药物配伍的红色社团发挥主要作用,旨在运脾化湿,疏肝止痛,说明胃脘痛亦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恢复脾之运化与肝之疏泄功用是论治的核心。脾胃同居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易相互影响;《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均赖于肝之疏泄,故在胃脘痛处方中亦形成与陈皮、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类药物的配伍关系,表明叶桂论治胃脘痛尤其重视气机调畅。诚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言:“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叶桂认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所形成的紫色社团重在温中补虚、散寒祛瘀,故用药以桂枝与生姜为主,二者均为辛温之品,可温中散寒止痛,辅以参枣草可顾护中焦脾胃,同时叶桂亦采用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选用桃仁、当归、郁金等阴柔之品,以达辛润、辛温、辛香通络之效。绿色社团用药意在宣肺畅中,调理气机,形成以白豆蔻为重,配伍桔梗、杏仁及厚朴的药物组合。其中白豆蔻、厚朴可化湿行气,畅达中焦,桔梗、杏仁均入肺经,可用以调整肺之气机。综上所述,可认为叶桂论治胃脘痛是从肝、脾、肺三脏出发,以调畅气机、祛湿化痰、散寒祛瘀为治法,聚焦于“通”,与《临证指南医案》“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充分契合。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证,但因病因的不同,其临床辨治复杂,治法多变。周海艳等提出从脏腑论治胃痛的思路与方法,亦认为胃痛与肝、脾、肺、肾、心、肠、胆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诸多医家以“胃主通降,以通为用”为思路,以健中温通、滋阴润通、调气疏通、燥湿助通、化瘀通络之法论治胃脘痛均取得显著疗效,同时从调理气机出发,注重肝脾同调也是诸医家论治胃脘痛论治的要点。叶桂论治胃脘痛,无论实证、虚证,亦或虚实夹杂,治疗上均着眼于“通”。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0年第4期责任编辑:胡春雨1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自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6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徐文兵中国人的健康饮食必须要懂性味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