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市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今年,全市花生生产技术总的要求是: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大力推广花生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促进花生生产增产增收。要切实增强花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花生产量,打好增收基础;要着力抓好花生绿色生产,显著提高花生质量,提升产品价值;要全面推进花生生产机械化,显著提高花生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确保花生生产增产增收,促进花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切实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花生产量 增强花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花生产量是增加花生生产效益的基础。一要优化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强耕地综合产出能力,稳定增加花生种植面积;二要改善花生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满足花生生长发育需求的基础上,节约生产投入;三要优化群体质量,提高群体的光合能力和物质积累能力,确保植株健壮生长,充分挖掘花生高产潜力。 (一)优化种植制度,增强耕地产出能力。要充分利用花生耐旱、耐瘠、根瘤固氮的优势发展春花生,稳定春花生种植面积;要着力发展夏直播花生和玉米间作花生,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粮油同步发展,保障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增加。 1.稳定发展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春花生两年三熟是我市成熟的粮油轮作制度,能够有效克服粮、粮或油、油连作障碍,是一套土壤养分消耗互补、病虫危害减轻、生产成本降低、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粮油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在当前耕地质量下降的情况下,要大力推进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粮油轮作制度,实现规模化种植、区域化轮作,提高春花生田的产出能力。 2.示范推广夏直播花生。发展夏直播花生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综合种植效益,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在耕地质量较好、具有灌溉条件的春花生产区,将二年三熟制春花生高产田调整为一年两熟制,示范推广麦后夏直播花生。积极探索油、菜轮作模式,利用大蒜、马铃薯等优质茬口,大力发展半夏直播花生,提高综合种植效益。 3.试点推广间作花生。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粮食主产区,试点推广粮油间作技术,发展小麦-玉米‖花生条带间作模式,将夏玉米纯作向夏玉米、夏花生间作调转,增加花生播种面积。 (二)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市春季气温不稳,春季降雨量较少,花生田土壤肥力较低,严重影响花生生长发育,是花生中低产田产量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中低产田花生产量一方面要增加种植密度,打好增加生物产量的群体基础;另一方面要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水肥利用率,增加花生生物产量。要重点抓好配方施肥、深耕翻、适期足墒播种、地膜覆盖等关键技术措施,改善生产条件,满足花生生长发育对环境和物质的要求。要着力抓好平衡施肥、膜下滴灌等关键技术措施,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满足不同阶段花生生长发育对水肥的需求。 1.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腐质酸复混肥等长效肥料,配方施用化肥,精准施用缓控释肥,增施钙肥,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养分全面、持久供应。 2.深耕翻。适时深耕翻,加厚活土层,为花生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条件。耕地深度一般年份25厘米左右,深耕年份30~33厘米,每3~4年进行一次深耕。 3.适期播种。春花生要适期晚播。般当5厘米地温稳定在15℃时,花生便可播种,我市春播覆膜花生一般在4月下旬即可达到温度要求,但在墒情有保障的地方要适期晚播,使花生生育进程与气候条件相一致,避免影响花生下针结果和造成饱果期在雨季烂果。针对我市春季气候特点,我市今年花生最佳播期为5月1日至5月15日。 4.合理密植。要采用合理种植方式,适当增加密度,为高产奠定基础。一般春播大花生亩播~墩,垄距80~85厘米,垄面宽50~55厘米,垄上播2行,行距30厘米,墩距14~16厘米。小花生品种墩距13~15厘米,每亩~墩/亩。采用单粒精播高产地块,要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亩播~粒。垄距80~85厘米,垄面宽50厘米,垄上播2行,行距28~30厘米,株距10~12厘米。 5.足墒播种。适墒土壤水分为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适期内,要抢墒播种。如果墒情不足,要及时造墒或溜(喷)水播种。 6.地膜覆盖。花生覆膜栽培要保证适宜的墒情和较高的土壤肥力,选用高质量地膜,提高覆膜质量,保持良好的土壤条件和田间小气候环境,同时提高水肥利用率。 7.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膜下滴灌系统,优化水肥管理,使花生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彻底解决不便追肥而引起的中后期脱肥问题,提高水肥利用率,同时提高花生群体质量。 (三)优化群体质量,挖掘花生高产潜力。花生产量与自身的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高产田花生存在的主要是“质”的问题,其中,营养生长主要是茎叶生长过旺引起的徒长倒伏和植株早衰引起的饱果期光合时间较短、光合能力下降的问题;生殖生长主要是发育条件较差,无效花、无效果针和无效果增多,导致单株结果数不高的问题,以及早衰引起的营养供应不足,导致果不饱的问题。总体表现为营养生长强于生殖生长,导致经济系数不高,产量不高的问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花生生长发育各阶段群体质量,是充分挖掘花生高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1.精选种子,提高种子质量。饱满、均匀、活力强是种子质量的三项指标。其中,精选出均匀一致、活力强的种子是提高种子质量的关键。种子精选要做好“一晒两选”。花生播前10天左右剥壳,剥壳前晒种2~3天,以提高种子活力,消灭部分病菌。剥壳时随时剔除虫、芽、烂果。剥壳后将种子分成1、2、3级,籽仁大而饱满的为1级,不足1级重量2/3的为3级,重量介于1级和3级之间的为2级。分级同时剔除与所用品种不符的杂色种子和异形种子,种子大小均匀一致,发芽率达到≥95%,纯度达到≥98%。做到一、二级种子分别播种。 2.提高出苗质量。培育苗匀、苗齐、苗壮是花生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一是根据生产需要(分别)进行药剂、根瘤菌、微肥等产品拌(浸)种,达到防病、固氮、补充养分等目的。拌种后,要晾干种皮后再播种。二是播种深度要控制在2~3厘米,播后覆膜镇压。三是播后膜上覆土。播种行上方膜上覆土4~5厘米,确保下胚轴长度适宜,子叶节出土(膜)。 3.优化肥水,提高幼苗质量。苗期遇旱,要进行灌溉,确保植株临界有效分枝出生,临界有效花芽开始分化,苗期花生早生快发,至始花期,要实现单株总分枝数达到10条左右的目标。 4.中耕培土,提高果针结实率。中耕培土,扩增结实层,是解决滑针、高位果针入土困难的关键措施。中耕培土要在盛花期田间花生封垄前进行,做到沟清、土暄、垄腰胖、垄顶凹,确保临界果针转化为有效果针,增加单株结果数。 5.化学控制,提高群体质量。在盛花后期至结荚前期,可用花生超生宝或烯效唑或壮饱安进行叶面喷施,防止徒长和倒伏,确保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合能力和物质积累能力。 6.防止早衰,促进饱果。饱果期一方面要及时叶面喷肥补充养料,防止脱肥早衰。另一方面要浇好饱果水,保持土壤湿润,养根防止植株早衰,增加饱果,提高果重。 二、着力抓好绿色生产,提高花生质量 提高花生产品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是花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任务。花生产品质量主要包括优质、安全和生态等三方面内容。要着力抓好花生绿色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价值,确保花生生产取得更大效益,促进花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力推广专用新品种,提高花生内在品质。要积极开展专用品种的培育和筛选,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逐步满足花生产业油用、食用、出口等不同用途对花生品质的差异化需求。各地要根据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逐步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 (二)着力抓好绿色生产,防止有害物质污染。要大力推广绿色控害技术和生物肥料,减少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以及亚硝酸积累;要努力推广降解地膜,减少白色污染;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确保花生生产产地“生态”、产品“安全”。 1.大力推广绿色控害技术。提倡采用物理诱杀和生物农药等方法,控制病虫为害。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性诱剂诱杀害虫和诱虫板诱杀害虫等物理诱杀技术,达到既能有效控制害虫为害,又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目的。物理诱杀技术要连片大面积推广,确保物理诱杀技术控制害虫的效果。要采用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花生蛴螬,Bt制剂、核多角体病毒制剂防治棉铃虫,阿维菌素制剂防治花生叶螨、蚜虫等。 2.大力推广生物肥料。通过施用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用量,控制重金属污染以及亚硝酸积累。在肥力较低的砾质砂土、粗砂壤土和生茬地增施花生根瘤菌肥,增强根瘤固氮能力,减少氮肥使用量;在花生高产田增施生物钾肥,促进土壤钾有效释放,减少钾肥使用量。 3.精准施用控释肥。化肥使用要常规化肥与缓控释肥配施,可将化肥总量的2/3改用缓控释肥,或全部使用控氮65%左右的花生专用缓控释肥,控释肥(氮素)用量比常规用量可减少30%,确保养分全面、均衡供应。 4.大力推广黄曲霉毒素防治技术。在花生生产过程中,要防止后期干旱,做到适时收获,及时干燥,避免损伤,安全贮藏,有效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确保花生质量安全。 5.试点推广可降解地膜。试点推广诱导期适宜、覆盖效应较好、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完全降解的地膜,保证花生持续增产的同时消除“白色污染”。 (三)规范生产管理,确保质量安全。要抓好企业花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化生产进程。要建立良好种植、绿色防控和质量追踪制度,规范生产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1.建立良好的种植制度。根据节令制度、气象数据和生产条件,建立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和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制度。要注意保护土壤、水源和灌溉设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土壤检测,配方施肥,避免肥料污染。花生生产不推荐使用含氯量超过2%的肥料,不推荐使用沼渣肥料。 2.建立绿色防控制度。病虫害防治程序要建立在对病虫害识别和经济防治指标的基础上,优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建立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制度,减轻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要建立病虫害识别和监控系统,及时有效地采取必要的化学、物理及生物防治等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控。要合理使用农药,不得超规定、超剂量使用农药,禁止使用未经登记的农药,确保花生产品中农药残留不超标。 3.建立质量追踪制度。建立花生质量追踪体系,是规范生产管理的核心,是花生质量管理监控手段。花生质量可追踪性,是花生产品可以从花生生产一直追踪到加工完成的成品花生,同时也可以从加工完成的成品花生反追回到它的生产源头。花生质量追踪实质上是对花生身份的识别,是花生质量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三、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提高花生生产效率 机械化生产能够有效提高技术到位率和生产效率,是实现花生生产增产增收的保障。要规范机械作业,增强农机农艺融合,确保花生丰产丰收。要实现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减少用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要改革种植方式,实现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一)规范机械作业,提高花生种植水平。规范机械作业,确保农艺技术到位率,是提高花生产量的重要保障。要严格执行机械播种作业规程,注重把握播种机调整和操作技能,增强农机农艺融合度,使花生起垄、播种、施肥、喷洒除草剂、覆膜、膜上覆土等工序的指标均达到农艺要求,实现花生播种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花生联合收获一方面要保持适宜的土壤墒情,为机械拔秧、抖土、摘果、筛选提供适宜的作业条件;另一方面要规范机械作业,减少枝叶拥堵,提高收获效率和质量。 (二)抓好工厂化生产,提高种子生产效率。目前生产用种(籽仁)主要依靠人工剥壳、选种、包衣(拌种),不仅用工多,种子质量也不高,是影响花生播种质量和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大力推进花生种子工厂化生产,抓好机械剥壳、选种、包衣(拌种)等关键技术,提高种子生产效率,满足生产用种需求,同时降低种子生产成本。要大力推广花生商品种子,确保生产用种质量,同时促进花生种子工厂化生产发展。 (三)改革种植方式,推进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目前,花生田间管理由于垄距与拖拉机轮距不配套,拖拉机不能再次进地,难以实行机械化田间管理(中耕培土)。因此,要改革种植方式,配套通用动力,推广高地隙等专用田间管理机械,实现田间管理机械化。要加大残膜机械化回收力度,有效防止白色污染,实现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花生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全面提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7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越走越顺的人生,离不开这四点
- 下一篇文章: 年到底适不适合种玉米种一亩地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