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虚弱未能自和此方调补胃虚和降逆气
导言 本方原为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而设,具有调补胃虚、和降逆气、升清降浊的功效。 01 旋覆代赭汤解析 伤寒病经过汗、吐、下各法的治疗,虽寒邪已解,但胃气已虚弱未能自和,升降失调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闷堵,时时嗳气而痞闷不得除去。此为胃虚气逆证,宜用此汤降虚气之逆而和胃安中。 旋覆代赭汤适用于伤寒经汗、吐、下,解之后,心下痞硬堵闷,噫(嗳)气不除之证。 但要注意如患者兼有大便泄泻、腹中肠鸣者,则不能用之,应选用生姜泻心汤。 如《伤寒论》中所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虽然二方都能治心下痞硬、噫气,但本方适用于胃中虚气上逆而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要记住大便泄者禁用。 生姜泻心汤则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腹部有水气而肠鸣下利者,但要记住心下痞而无肠鸣不利者不能用。若心下痞满,不硬不痛,不噫气,大便自通者,则须用半夏泻心汤。三方都治心下痞证,但同中有异,临证时须分辨选用。 02 方药解析 旋覆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12枚,水煎取毫升,一日服3次,每次服毫升。 (附《伤寒论》原方:旋覆花3两、生代赭石1两、半夏半升、人参2两、甘草3两、生姜5两、大枣12枚)。 旋覆花下气除痰,并且咸能软坚,以治心下痞硬为主药; 以生赭石重剂而镇浮逆之气为辅药; 生姜、半夏辛而且降以除痞逆之气,人参、大枣甘能缓中,补胃气之虚弱,共为佐药; 甘草甘缓入胃,补虚安中为使药。 胃虚得补,痞硬得散,逆气得降,浊降清升,故痞噫诸症均除。 03 旋覆代赭汤加减验方--治疗梅核气 后世医家也常用本方治疗由于胃失和降而致的气逆呕吐、反胃、噎膈、呃逆等病症。 我常用此方合大黄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 我还常用本方配合半夏厚朴汤随证加减治疗梅核气病。经验方举例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8克,苏梗10克,苏叶6克,香附10克,乌梅2克,生姜3片,金果榄9克,水煎服。在此方基础上可随证稍事出入,对痰气郁结而咽中如有物粘阻,咯不出,咽不下,或兼胸脘满闷等症有效。 04 旋覆代赭汤病案分析 神经性呕吐 年曾治一女患者,每顿饭后立即呕吐已一年余,体重仅有35公斤左右,大便干秘如羊屎,医院检查均诊断为神经性呕吐。中医辨证为中焦虚弱、胃气上逆之证。 投以本方合大黄甘草汤加减: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党参12克,甘草3克,生大黄5克,当归10克,桃、杏仁泥各9克,全瓜蒌30克,生姜3片,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有时以此方为基础稍有加减。服约40剂,呕吐止,大便通而呕吐痊愈。体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判若两人。类似病例较多,此不赘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幽门不全梗阻 近些年来,我曾用本方合通幽汤、大黄甘草汤加肉桂壮命火,随证加减,治疗过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幽门不全梗阻者,症见朝食暮吐,大便秘结不下,腹部起包串走雷鸣,须到晚间呕吐之后,腹部较舒,始能睡卧。对这种病状,古称「反胃」。 具体处方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12克,人参3~6克,生姜3片,甘草3克,生大黄3克,当归10克,白芍12~15克,槟榔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紫肉桂2~3克,熟地12克。患者服药2个多月而痊愈,免去了做手术。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网络、平台仅作分享,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表示歉意,联系删除。欢迎投稿:yijiamingfang.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80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健康养生柴胡的简介功效与作用及用法
- 下一篇文章: 收藏保存临床治病选方表大全选方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