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话中医回阳救急汤
《伤寒六书》 熟附子(9g)干姜(6g)人参(6g)甘草炙(6g)白术炒(9g)肉桂(3g)陈皮(6g)五味子(3g)茯苓(9g)半夏制(9g)(原著本方无用量) 古代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香三厘(0.1g)调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麝香冲服。 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本证系由寒邪直中三阴,阴寒内盛,真阳衰微欲脱所致。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三阴,太阴受寒则腹痛、吐泻,或吐涎沫;少阴受寒则脉微肢厥、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厥阴受寒则身寒战栗;唇指青紫、甚或无脉等,皆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象。法当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本方以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组成。 方用附子、干姜、炙甘草之四逆汤,回阳救逆。 附子:将生附子易熟附子,可减其毒性。 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加生姜。 生姜:益气补中,固守中州。 人参:其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与附子相配,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肉桂:加辛热之肉桂,助附子温壮元阳,通利血脉。 麝香:以辛香之麝香,散寒活血开窍,通行十二经脉,使全方药力速达周身。麝香与六君子、五味子配伍,宣通与补敛相合,既使药力迅速奏效,又无耗散元气之虞。 五味子:阳气衰微犹恐其辛香而暴亡,故加酸收之五味子,收敛元气,配人参尤能益气生脉。 诸药相合,共奏回阳救急、益气固脱之功。 本方温补并行,回阳救逆与补益脾胃相合;散中有收,辛香走窜与酸涩敛气相伍,既有回阳救急之力,又无阳气散越之弊。 本方为治疗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之常用方。以四肢厥冷,神衰欲寐,下利腹痛,脉沉微或无脉为辨证要点。 方中麝香用量不宜过大。服药后手足温和即止。 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黑附块三钱(9g)紫瑶桂五分(1.5g)别直参二钱(6g)原麦冬辰砂染,三钱(9g)川姜二钱(6g)姜半夏一钱(3g)湖广术钱半(5g)北五味三分(1g)炒广皮八分(3g)清炙草八分(3g)真麝香冲,三厘(0.1g) 回阳救逆,益气生脉。 少阴病阳衰阴竭证。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者。 1.《重订通俗伤寒论》与《伤寒六书》之回阳救急汤 相同点:《重订通俗伤寒论》与《伤寒六书》之回阳救急汤,方名相同,均为回阳救逆之剂。 不同点: 《重订通俗伤寒论》之回阳救急汤:去茯苓,加养阴之麦冬,与人参、五味子配伍,乃生脉散(见补益剂),非但大有益气生脉之功,且有养阴生津之用;与附子、干姜相伍,回阳之中有益阴之意,故对于阳衰而吐泻伤津,脉细欲绝者,服之颇宜。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8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提醒大家中医直言各种痰与化痰中药,你了
- 下一篇文章: 哮喘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