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孙燕通讯员王蕊章晓莉钱康前段时间,杭州79岁的马大爷(化名)在菜地忙完,回家发现左腿痛,在别人的推荐下,开始服用一款名为“定痛丸”的中药,号称能治各种关节痛。吃了近一个月后,左腿疼痛感是减轻了,人却不好了,皮肤瘙痒、全身乏力、胃口变差,因此被送往浙江大医院。视觉中国供图那天,马大爷干完农活回到家,左腿有点痛,走路时膝盖有明显刺痛,以为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就没特别放在心上。但这种痛感却每天都在加重,马大爷便在同村人的推荐下开始服用一款中药“定痛丸”,号称能治各种关节痛。“一开始吃下去确实有效果,感觉没那么痛了,又能去菜地干活了。”马大爷说,持续吃了将近一个月,他却发现自己皮肤和眼睛都变黄,就连小便颜色也变黄了,并且还出现了皮肤瘙痒、全身乏力、胃口差的情况。焦虑的马大爷在家医院就诊。检查发现,他的谷丙转氨酶高达U/L,总胆红素超过μmol/L,均远远高于正常值上限,被诊断为“梗阻性黄疸”,医院予以护肝退黄治疗效果不明显,马大爷被转院至浙大一院感染病科进一步救治。“患者刚入院时,转氨酶、胆红素等各项指标仍在不断升高,我们一边予以对症治疗,一边寻找病因。”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主任医师介绍,患者既往没有肝病史和家族史,乙肝、丙肝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可排除病毒性肝炎,考虑到患者发病前服用的药丸来历不明、成分不明,综合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停服“定痛丸”,经过3次人工肝治疗以及其他对症治疗后,马大爷的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最近一次复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盛吉芳主任医师表示,药物性肝损近年已成为肝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其中多数患者都是服用一些未经炮制或成分不明的中草药或民间偏方所致。部分中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肝损,不建议在未经医生指导下使用。浙大一院中医科主任吴国琳主任中医师表示,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材,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确有显著效果,但不可过分神化其疗效。一方面,中医药学认为凡是药物都是有“毒”的,另一方面,中医是非常讲究辨证治疗的,即对个人体质进行辨别,同样一种药物用于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后果,即便是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偏方,也会因个人体质差异导致不适合部分人群。我们平时服用的中药都是经过炮制的,炮制后的毒性已大大降低,那为什么生活中仍能看到因服用中药发生各种副作用的情况呢?吴国琳主任解释,原因是多方面的。过于追求“偏方”“土方”,服用一些成分不明或未经正规炮制的草药,比如生半夏有小毒,但经炮制后治成的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则是化痰止呕的良药;或使用药典以外的草药而非中药,如土三七,并非三七,会造成肝损。组方不合理,中医自古就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中药之间的不合理组方也会造成毒副反应。一些人把中药当成保健品,长期服用或随意加大剂量。其实,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正确认识各类药物。目前,国家也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病,“宜中则中,宜西则西”,最关键的是要根据病情合理用药。“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l/1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