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胸闷医案丨东聿医案精析
by:东聿 这是一篇来自苏叶猫的医学指导:东聿君的医案。以后会偶尔发一些医案,毕竟跟随实际案例学中医,进步才最快。 我们今天先从简单的开始。 任某,女,54岁。患者近三年来胸闷头晕,3个月前加重。 年12月28日因面部歪斜,无法直线行走住院。 患者目前自感头昏沉,甚则头眩,胸闷,胸及胁肋部胀满。口干但不喜饮水,饮后口干也不缓解。双上肢肿胀麻木,眠差,大便稀。 舌红,苔薄白,舌体胖,有齿印,脉沉紧。 此为脾阳虚水饮内停,风痰上扰。治以通阳化水,健脾利湿,祛风化痰。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处方: 茯苓24白术15桂枝6生甘草6 天麻10清半夏6桑枝15姜黄9 泽泻15葛根15苏梗15 1.分析病机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病例,我们来一步一步分析。 病人主要诉求是胸闷、头晕,单凭这症状,暂时什么也不能判断,继续向下看。 目前感到“头晕沉”“头眩”:根据“晕沉”可以猜测,头晕的成因可能是气血虚或痰蒙,因为这两种的特点是“沉”不是单纯的“晕”,而头眩,似乎是意味着风邪内动。 胸闷、胸胁胀:病因有很多,有可能是气滞、血瘀、水停……我们暂不能确定,先暂留,继续向下看。 口干但不喜饮水,饮后仍口干:这是水饮内停、津液不能上承的典型症状。 喝到肚子里的水,必须经过脾气升清的作用,才能被身体利用。如果脾气虚弱不能升清,那么喝多少水也不能被吸收利用,造成口干, 胃中积食人即厌食,胃中积水人即厌饮,饮水在胃中积存,就会造成不喜饮水的症状。 所以目前可以确定病人第一个问题:脾虚水饮不化。 上肢肿胀麻木:应该是经络不通。 大便稀:能进一步印证脾虚湿盛的判断。 舌红,苔薄白,舌体胖,有齿印:典型的脾虚湿盛的舌象,稍有诊断学基础即知。 脉沉紧:脉紧意为寒,脉沉的原因应是水湿、寒凝闭阻气机,所以气化不行而成沉象。 综合症状、舌脉即可知,此病的根源在于:脾阳虚水饮内停。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可以推测:病人“头昏沉,甚至头眩”的原因,一是由于水饮上冒清阳,痰浊蒙蔽清阳;二是由于脾阳虚弱,清阳不升而致头目失养。 “胸闷,胸胁支满”应是脾气虚弱,水饮不化,以致水邪聚结胸中使胸中气机不畅所致。 口干是脾虚不能升津液,上肢肿胀可能是痰饮阻滞经络,或脾虚失养。 2.解析用药 至此,遣方用药的目的也就明确了:首先通阳化水,健脾利湿,其次祛风化痰,以纠眩晕。 首先,用茯苓、白术利水、健脾。 但因尚有寒邪,且水为阴邪,在利水之余仍需温阳,所以再加桂枝,之所以不用干姜而选桂枝,是由于桂枝还能上助清阳,一举两得。 这样正巧就组成了经典的苓桂术甘汤。 有同学可能会问,甘草性壅滞,水湿盛时多不用甘草,此处为何要加? 其实,甘草一方面辛甘化阳可助行水,另一方面,这个方子燥湿利湿力量比较强,稍加之能和中缓药之峻,以防服药后病人过度燥渴。 痰饮上犯清窍而致头晕,故加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清半夏温燥,燥湿化痰,天麻熄风而止眩晕,两药相配,祛风化痰治疗头昏头眩。 水饮痹阻经络,导致上肢肿胀麻木,可从两方面着手:一通络,用桑枝以解附着于四肢的表湿;二祛湿:姜黄辛苦温,力能祛风湿。 虽说使用了祛湿药,但再加一味泽泻入下焦渗水利湿,使湿有去路,从小便而去,这样祛湿效率才高。 患者口干不欲饮,此时不可用滋腻滋阴的药物,而单用一味葛根,妙处有二:一是升津液上承于口,缓解口渴;二是本品性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恢复脾阳升清功能。 最后方中加入苏梗宽中行气,津随气布,使胸中气机顺畅,胸胁胀满感使能自解。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l/1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血压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 下一篇文章: 倪海厦紅斑性狼瘡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