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铺出致富路记赫章县ldquo乡土
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南面距离县城74公里的舍虎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很差。村里没有矿产,没有企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村庄。以前舍虎村的老百姓都过着土里刨食的苦日子,部分村民以种植半夏勉强解决柴米油盐等生活开支。而把舍虎村打造成为河镇乡人工种植半夏的发源地和示范基地,离不开一个人的辛勤付出,那就是舍虎村支部书记魏仁义。 年,30岁的魏仁义被组织安排到舍虎村工作,开始了他难忘的村干部生活。从一般村干部到村支部书记,总结多年来的工作,那就是汗水与收获的交织。作为“一村之长”,魏仁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村民排忧解难,带领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说干就干,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结合全村实际,全力以赴地为村民修路、修水利、改造危房。虽然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可村里没有可以让大家富起来的支柱产业,老百姓们世世代代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生,温饱是没问题,可脱贫致富一直以来就是个老大难问题。如何带领村里的老百姓脱贫致富,也一直都是魏仁义的一块“心病”。 在梳理舍虎村种植的经济作物时,魏仁义发现半夏在舍虎村有20多年的种植史,部分村民有种植经验,但因种植规模小,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半夏一直卖不出好价钱,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魏仁义心里打定主意,一定要种好半夏,卖好半夏,让它真正成为带动舍虎村百姓致富的金饽饽。通过逐户走访,广泛调研,虚心向当地半夏种植农户求教,多次到县城科技办、中药办等单位取经,到农牧局寻找半夏良种。 当魏仁义摸清情况,掌握种植技术后,和原先种植半夏的农户商量决定扩大半夏种植规模时,大部分农户都没有积极性。“我们种了20多年,还没有人因种半夏赚钱发财的呢。”村民并不相信当地种了多年的半夏能带他们致富。为了打消乡亲的顾虑,魏仁义带头试种半夏,白天他和半夏种植户一起在地里学,晚上又自己抱着书本学,搞不懂的就请教县里的科技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试种的半夏长势喜人,获得了大丰收。试种的0.5亩地种植斤半夏种子,年产量高达斤,按照当时的价格10元每斤,创造了元的纯收入。在魏仁义的示范带动下,原先已种植半夏的村民扩大了种植规模,没种过的也陆续开始种。几年下来,种植半夏的村民们不但修建装饰了新房,家里的电器也全部换新。 年,在实施“万元田”项目的契机下,魏仁义以自身为例,发动广大群众种植半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引进了野生半夏的科学种植技术,完成了余亩半夏种植基地建设,同时成立了舍虎村半夏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推动了河镇乡半夏产业向前发展。年,舍虎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人均增收元以上,半夏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许多农户因种半夏而发了“药财”,修建了漂亮的水泥平房或“黔西北民居”,看上了液晶电视,骑上了“洋马儿”,背上了“大哥大”,半夏产业已经成为舍虎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现在,大家都说魏仁义支书“名字取得好、头带得好、事做得更好”,我们有现在的好生活都是魏仁义支书的功劳。 年,舍虎村半夏种植达到余亩,在家的农户全部都种上了半夏,部分农户还在其他村租地种植半夏。在魏仁义的带领下,全村涌现出了魏仁友、李廷富、岳传贤、魏义宣等一大批半夏种植大户,他们的种植面积都在5—10亩,纯收入都在2—5万元,靠种半夏修建了小洋楼、买上了农用车、走上了致富路。 来源:赫章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l/6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栀子豉汤
- 下一篇文章: 因为40克半夏,诊所赔了万他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