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大女主年代商战剧,《风吹半夏》狠狠抓住了观众的痛点,热度迅速登榜全网第一,话题讨论持续发酵。剧中没有绝对的黑白,只有残酷的商战对决。黑社会、打人、讹诈、婚托、恶意举报、对金钱的贪婪和欲望充斥在整部剧中。

没有典型的主旋律,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算计,分不清楚敌人和朋友。正如剧中的赵垒所说:“生意场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在这一点上,这部剧和绝大部分创业剧都不同,也都更加真实。许半夏所能依赖的只有她的两个朋友陈宇宙和童骁骑。

事实上,在童骁骑因为故意伤害判刑的五年时间里,许半夏从一个收废钢的回收站,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型的收购废钢的公司。这个过程里,许半夏一直是受到伍建设的照顾,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在这个收购废钢的四人团队中,老大哥当然是实力最强、年龄最大的伍建设,其次是裘毕正和冯遇,最后才是许半夏。四个人撸起袖子一起干,有钱大家一起赚,许半夏甚至帮着裘必正查账,四人虽然是利益关系,但一直都很和谐。

这种和谐局面的打破,都是源于一个人—赵垒。

作为外企高管,赵垒身处滨海钢铁行业食物链的最顶端,国外留学归来的他,眼光独到,和钢铁行业那些粗糙短见的男人来说,赵垒对于大学毕业,有着长远眼光的许半夏更为赏识,也因此直接改变了许半夏的命运。

当伍建设在钢铁商会活动上提出一起去北边低价进口废钢时,许半夏三人都非常高兴,争着抢着要去,但是对于这批五万吨废钢的分配却有不同的意见,其中许半夏最不被重视,所以也最吃亏。

在伍建设的分配方案里,自己分两万五千吨,裘毕正分一万五千吨,冯遇分一万吨,根本就没有考虑许半夏,在许半夏一再的央求之下,伍建设才同意从自己的额度里拿出五千吨分给她,此时,几人显然看不起许半夏这个“拎包妹”。

但是,废钢进口回来需要有人买,如此大的量,只有“小洋人”赵垒所在的外企才能消化掉,也正因如此,许半夏结识了她人生中最大的贵人赵垒。赵垒也同意了收购这批废钢。

为了能够凑齐去北边进废钢的资金,许半夏到处借钱。与此同时,伍建设也希望“小洋人”能够先付一部分订金给自己,两人敲定先付10%的订金,但是对于按照多少钱一吨的价格来预付订金有很大的异议,毕竟钢价是实时波动的。

伍建设希望按照块钱一吨价格来计算,但是赵垒却提出在废钢到港的那一天,按照当天的钢价,随行就市。钢的价格由自己来定。恰逢许半夏来找伍建设借钱,两人因此并没有谈拢。

筹措不到资金的许半夏只能硬着头皮去找赵垒,并且答应了赵垒三个看似不平等协议的条件。分别是赵垒拥有定价权;借给许半夏的钱叫预付款,最终分给许半夏的利润由赵垒来定;堆场的钱需要许半夏自己解决。

直白一点说,这三个条件就等于让许半夏给他打工。但就是这个不平等条件,彻底改变了许半夏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半夏和伍建设三人的关系。

经历了在北边被骗,许半夏独自打通了黑海的废钢渠道,加上赵垒再次借款,毫无条件的支持,许半夏成功度过了危机,一下子成为了伍建设三人的废钢供货商,积攒了大量的原始资金,最终参与到省二钢的竞拍之中。

但是,随着财富的增加,许半夏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当四人再次坐在一起,商讨筹措资金竞拍省二钢时,几人的矛盾彻底爆发,也因此闹翻。在这看似单纯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表面问题之下,实际上意味着四人地位的更迭。

在裘毕正的第一次提议里,认为伍建设占50%,自己占20%,许半夏占20%,冯遇占10%。但是,许半夏明显不同意这种分配比例。

许半夏的第一次提议是自己和伍建设各占40%,冯遇和裘毕正分剩下20%,并且自己拥有经营权和一票否决权。

伍建设对于这个分配方式显然极度不满,毕竟自己才是老大哥,并且将一切原因都归结在赵垒身上,认为如果不是赵垒,许半夏不可能这么猖狂,也不可能赚这么多钱,几人最终不欢而散。

事实上,几人不欢而散并非是单纯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更多是由于地位转变带来的恐惧和不适应。

最初四人的排位,伍建设老大、裘毕正老二、冯遇老三、许半夏老四。短短两年时间,许半夏就彻底扭转了最初的处境,成为了和伍建设平分秋色的一方。建起了堆场和码头,正所谓财大气粗,许半夏在几人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这种转变不但伍建设不能适应,裘毕正同样如此,尤其是在男人扎堆的钢铁圈子里,需知,就连国外留学归来的“小洋人”赵垒,都不愿意在女老板手下打工。

所以,对于许半夏的崛起,伍建设越来越恐惧所以选择打压,裘毕正则直接恶意举报许半夏走私军火。

因此,许半夏和伍建设、裘毕正等人的闹翻,并非是单纯的利益分配问题,而是对几人地位重新洗牌不适应所带来的阵痛,许半夏出色的能力和迅速的崛起,让其他几人感到了害怕。

昔日的“拎包妹”如今却变成了真大腿、领头羊,才是几人闹翻的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gj/1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