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传说石羊场有个叫李富安的乡民,想多子多福,其妻已生了七个儿女,还想生。48岁那年的仲夏,其妻生下了第八个小孩,因当时夏天过半,李富安给她取名为李半夏,家人都叫她半夏。

半夏生来身小体瘦,苗条如柳,长到10岁时,个子还很小,但很乖。因家里人多地少,难以维持生活,无奈之下,李富安就把半夏送到相盖山寺内诵经。半夏到相盖山寺后,一心想普度众生,修炼成佛,摆脱人间痛苦。一天晚上,菩萨给她托梦“你要继续修炼,佛门是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根本,你虽然修炼了多年,但没有为天下众生消除苦难,所以不能修成正果而列入仙班。”半夏姑娘就按菩萨旨意,在普州城挂起了“起死回生”的抬帘,摆起了药摊,给百姓治病。   

 

  男人们看见药摊旁站着一位十分美丽,面带笑容的姑娘都不好意思去找她治病,一位从乡下进城的老太太因无钱看病,看到这位面善的姑娘就上前去问道:“姑娘,我没有钱治病,你若是能治好我的病,我就一辈子当你的下人,服侍你一辈子。”半夏听后,摸着她手说:“大娘,你病得不轻呀,我会治好你的病,并分文不受。” 

  

  半夏边说边为其包药,药包好后,和蔼可亲地说道:“大娘,你把这药拿回去煎吃了,病一定会好的。”老太太感激不尽地接过药包,回到家里就把药煎了喝了一次,第二天早上又喝了一次,到中午时,老太太感觉病已经好了。随后她逢人就说:“街上有一位年轻的神医,治好了多年没治好的老毛病。”大家仔细一看,果真,老太太病了很多年,都没有哪个医生治好过她的病,现在一下子脸色红润,说话很有精神,病容全消失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姑娘治病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普州。百姓们有的携儿带女,有的拄着拐杖来找她治病,她不分白天黑夜,随喊随到,到病人家中治病,真是药到病除,在整个普州被传为神医。

                             

  一天,半夏姑娘来到石羊场为百姓治病。当她看了七八个病人,开了七八个药方,包了七八包药后,累得腰也直不起来了。这时,突然来了一位小伙子,对她说:“我是天上的六甲神,因你为百姓消灾治病,功德非常圆满,奉玉皇大帝旨意,召你上天入仙班,命你明日太阳出山时,到相盖山华严洞排班听封。”随后,六甲神又悄悄地对她说:“可能是半夏仙。”说完,就踏上一朵莲花走进了祥云,飞走了。半夏姑娘听后,腰也直起了,十分兴奋。心想,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第二天,她早早收拾好了行装,准备奔向华严洞,待日出后上天赐封。当她正要出门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她不觉一惊,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位壮汉抱着一个面色苍白,生命垂危的小孩前来求诊。壮汉急得满头是汗,哀求半夏一定要救好这个孩子,因为他是家里的独苗。半夏姑娘一把小孩的脉,病得不轻,不知如何下药治。不过她还是尽力克制上天的心情,询问病情,分析病理,仔细观察,琢磨,可为小孩煎药喂下后仍不见好转。眼看上天的时间就快到了,半夏姑娘对壮汉说:“药已服下,我有点事出去,回来再救小孩”。壮汉见半夏姑娘要走,就“扑通”一下跪下,哀求半夏姑娘一定要把小孩治好才走。半夏姑娘很为难,正在这时,小孩口吐白沫,眼睛发直,脸色雪白,半夏姑娘急忙进行抢救,把要听封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等小孩苏醒过来后,她听封的时间早已过去了,但半夏姑娘还是去了华严洞,可洞内什么动静都没有了,就这样,半夏姑娘失去了上天的机会。从此,她再也不想上天成仙行道的事了,只一心一意地为普州和天下穷苦人治病。因为她治病救人,常年奔波,劳累,不幸积劳成疾,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人们把她埋在一块大土中间。

     

  不久,她的坟和这块土里都长出了许多绿油油小苗来。过了一段时间,这块地的主人在耕地种庄稼时,发现苗苗下面结有一颗珠子大小的东西,他想会不会是半夏姑娘变的,不如拿来作药用,他就送了几颗给邻居一位有病的人吃了,效果很好,病情真的减轻了。此事传出去后,有病的人,特别是气管炎、胃炎、呕吐的病人挖来吃,一吃就见效,十分灵验。为纪念半夏姑娘,人们就称小苗苗为半夏,并在华严洞左壁首位按半夏姑娘的形态雕刻了一尊坐像,让人们永远纪念和瞻仰她。 

                                 

  半夏。 

                             

  地文、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蝎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半夏子、地鹧鸪、地茨菇、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捉嘴豆子、地巴豆、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珠半夏、裂刀菜、麻草子。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1.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本品味辛性温,善除湿浊而化痰饮,并有止咳作用,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治痰湿壅滞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者,常与陈皮、茯苓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治寒痰咳喘,痰多清稀,夹有泡沫,形寒背冷,常与温肺化饮之细辛、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伤寒论》);治痰饮眩晕,甚则呕吐痰涎,厥阴头痛,可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健脾化痰,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                                     

  2.呕吐反胃 本品入脾胃经,擅燥化中焦痰湿,以助脾胃运化;又能调中和胃,有良好的止呕作用。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使用。因其性温燥,善除痰湿饮浊,故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宜,常与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若配伍性寒清胃火之黄连,亦可治胃热呕吐;配石斛、麦冬,则治胃阴虚呕吐;配人参、白蜜,则治胃气虚呕吐,如大半夏汤(《金匮要略》)。其化痰和胃之功,还可用治痰饮内阻,胃气不和,可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如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                   

  3.胸脘痞闷,梅核气 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治痰热阻滞致心下痞满者,常配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瓜蒌、黄连,可治痰热结胸,症见胸脘痞闷,拒按,痰黄稠,苔黄腻,脉搏滑数等,如小陷胸汤(《伤寒论》);治气郁痰凝梅核气,咽中如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可与紫苏、厚朴、茯苓等同用,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痈疽肿痛,瘿疬痰核,毒蛇咬伤 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治瘿瘤痰核,常与海藻、香附、青皮等同用,共奏行气化痰软结之效,如通气散坚丸(《外科正宗》);治痈疽发背或乳疮初起,《肘后方》单用本品研末,鸡子白调涂;治毒蛇咬伤,亦可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内服一般炮制后用,3~1O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主治痰多咳喘,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姜半夏长于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呕吐,胃脘痞满;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主治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本品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不宜于川乌、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半夏与陈皮均为辛温之品,皆能燥湿化痰,常相须为用,治湿痰,寒痰咳嗽气逆,痰多清稀,胸腔痞满。然半夏属化湿痰药,温燥之性尤强,燥湿化痰之力更著,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用治气逆呕吐,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瘿瘤痰核等;陈皮属行气药,辛行苦泄,长于理气和中,擅治脾胃气滞,脘腹痛,食少便溏。                           

  附药:半夏曲                               

  半夏曲为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与面粉经加工发酵而成。性味甘、微辛苦,温;归脾、胃经。功能化痰止咳,消食化积。适用于咳嗽痰多,胸脘痞满,呕恶苔腻,以及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泄泻,呕吐,腹胀等症。煎服,3~1Og。                                             

         

                                 

湖南中医院门诊挂号可采用电话预约、网上挂号、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动动手指转发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收获知识与健康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1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