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对话中药研究者有色有味
习近平 说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信不信中医,用不用中药? 这是一个足以分裂朋友圈和读书会的话题。 近年来,围绕着中医药,争论不休,话题不断。有人把中医药捧到天上,也有人把它贬到泥里。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医药,看病应该找西医还是中医? 今天我们采访了读书会内一位中药专业人士,听她来说说。 大寒(中药研究员) 从事中药鉴定、质量评价、炮制研究、资源调研、替代性研究等工作十余年。 主持显微鉴定、DNA鉴定、外源性有害物质评估、标本搜藏等项目。 组织过多次面向不同群体的本草采集、自然教育、中药常识科普活动。 读书会的植物鉴别专家。 对话职场系列 《有色有味》对话中药研究员 12 介绍下您 和您的中药事业 + Q 您从事中药研究工作多少年了?常见的中药有多少种?您都认识吗? 大寒: 我从事中药专业已经有13年了。 常见中药有约五六百种,认识这些药材,是起码的基本功,基本你见到的我都认识,我认识的你肯定有没见过的。 当然,对伪品的识别,需要不断充实经验,火眼金睛是一点点练出来的。 参考资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要求: 到年,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89.33万人;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69.48万人。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全科医生总量的20%,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0.4—0.6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 Q 您选择这份职业是因为爱好还是家庭影响呢? 大寒: 半夏,贯叶金丝桃,巴戟天,远志,天麻,降香…… 拿着放大镜,端详它们的断面,外观。手捻,口尝,掂量,水试,见真性。获知产地、采收季节、生长年限、身世与来历,时日久长,满身药香。如同行家鉴定瓷器,字画,玉石,此中之道需要很多积淀。 我喜欢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有幸以个人爱好为业,得以安身立命,我感到很幸福。 Q 您每天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呢? 大寒: 我每天的工作是凭借感官经验和多样专业技术手段,对中药材和饮片进行鉴定和质量评价。 中药有很多传统经典的鉴定方法,如水试、火试等。 看看下面这幅照片,有没有觉得和你以为的中药房不一样。 Q 听说您经常到田野中去采摘中药,是要当做副业吗?请问一般什么时间去采比较好? 大寒: 哈哈,采药并不是副业,是为了对药材的内涵理解得更丰满,而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或药方中的扁平化符号。 中药大部分是植物药。亲自采收、炮制能加深对药性、形态和质量问题的理解,本草不远人。所以,“采药”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每种药材都有特定的采收时期。根类一般秋冬或早春采,因为此时地上部分没有生发,精华蕴蓄于根中,有效成分含量高,营养物质丰富。 果实一般成熟时采,也有一些果实类中药,用的是未成熟果实,如枳实。 花类一般盛花期或花蕾期或未完全开放时采。叶和全草类一般夏季植物茂盛时采。 所以,几乎不同时节,都有适宜采的药材。另外,中药的生长年限也是一个时间因素。 这些年,从我独自在路边发现并采集药用植物,到有越来越多中药和非中药专业的小伙伴和我一起或在路旁或行山采药。 沿途我会给小伙伴们讲常见草药名称,植物进化的顺序,中药的采收季节与药用部位,某些中药在古典文献中的记载与传承,本草的变迁,常见正品与伪品的区分,常见科属的特点,药食同源的文化,草药用于织染、造纸等古老技艺的历史以及部分草药命名的来历等有趣的话题。 很多非专业人员以为只有机会在药房里看到中药。我希望更多人知晓,草药就在我们的身边。中医药,这古老的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有时候,我也会作为课外辅导员在课堂中或山林里给小朋友们进行公益科普。还组织过一些自然教育公益活动。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参见读书会线下活动:众“仙”巡山采药记 参考资料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80%左右;栽培药材种类占20%左右。 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一种,占90%;动物类药材多种;矿物类药材70一80种。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在一种。 12 中药过时了吗? 还安全吗? + Q 中药讲以形补形,这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大寒: 您提到的这个是中医取类比象的思想。 不仅从外形,还可以从生境,质地等方面取类比象。这是探索发现的一种思路。现在西方人也在用,比如干细胞。 但以形补形的药效并不会草率定论,结论都是经过验证后得出的。 Q 您刚才提到了验证,西药使用是要经过临床验证的,为什么中医古方可以直接使用而不用经过临床试验呢? 大寒: 中医药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不断经过临床验证的过程。经久不衰的方子,在于其具有确切的疗效,无显著的毒副作用。 不符合上述特点的方子,已经自然淘汰了。 Q 西药在说明中常会列明可能会有何种不良反应,中成药说明常见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这是因为中药无法做药理实验报告还是不良反应太多了写不完呢? 大寒: 按照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中药新药在药品注册上市前需提供药理毒理研究资料,以证明安全、有效。 药品说明书应有不良反应和禁忌症两项。中成药是经过多年临床反复使用,已被证明安全、有效的药品。但是未发现不良反应并不代表没有。 有许多上市较早的中成药,基于当时的科研力量和临床环境,没有按标准去做临床试验,很难发现一些迟发的、少发的药物不良反应,所以禁忌症、不良反应等信息无法表述。就在不良反应项下用“尚不明确”来表述。 前提是,不良反应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与一些西药虽然有副作用,但仍批准上市一样。 目前市面上的中成药,也都是按国家标准,进行过药理、毒理临床试验,只是在试验过程中,暂未发现明确的副作用。 Q 您刚才提到了不良反应,我们知道前段时间,国外爆出马兜铃检出毒性,很多人对中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是否有必要对全部中药材进行毒性检测呢? 大寒: 药物的特点是安全+有效。 当然,随着认知的逐步发展,我们对药物成分与人的作用,会认识得更清晰。 含有毒性成分的药材,一般经过风险评估,检测标准中会有针对性的毒性成分限度检查项目。 例如,含有马兜铃酸的细辛药材,在认识到叶子部位含量较高以后,5版药典起,药用部位由全草改为根和根茎,马兜铃酸限度检测,低于0.%才能使用。细辛根和根茎中马兜铃酸检测结果通常是未检出。 参考资料 0年版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已明确含马兜铃酸的药材有6种,分别为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寻骨风、朱砂莲,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品种有百余种(不包括含关木通的品种)。 4年6月,香港卫生署公布:香港禁止进口及销售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 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马兜铃酸、含马兜铃酸的植物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是导致亚洲人患肝癌的可能原因。 厚朴作为一味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早已在美国和欧盟被禁用,含量约为每克含0.%。但在中国,广泛应用于许多非处方的中成药中,比如藿香正气口服液。 Q 请问“以毒攻毒”有无可信证明案例?据说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也用到了很多毒副作用很大的药物,这是否代表着有无毒性并不能成为药品的取用标准呢? 大寒: 首先,要在中医药的语境下定义“毒性”。中药毒性的概念主要表现为“偏性”。万物有偏,万物皆备于我。以偏纠偏,是中药治病的思路。 当然,偏性过大的药材会经过炮制后使用。减毒是炮制的目的之一。只有对症治疗,才能安全发挥药效。 Q 北京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中被爆含有雄黄,可能会氧化成为砒霜,因此被多国禁止进口,现在同仁堂在香港销售的牛黄解毒片不含雄黄,但在大陆销售的仍有雄黄,为什么不统一标准呢? 大寒: 大陆药品销售到香港或海外市场,有时会存在名称变化的情况。 您提到的在香港销售的“牛黄解毒片(香港产品名称)”是“京制牛黄解毒片(国内产品名称)”,该药不含雄黄,在大陆、香港和海外均有销售,执行部颁标准。 国内的“牛黄解毒片”,含有雄黄,执行药典标准。“牛黄解毒片”(国内产品名称)和“京制牛黄解毒片”(国内产品名称)不是同一种药,不能混为一谈。 雄黄是As2S2,砒霜是As2O3。雄黄用于丸散剂,不用于汤剂,会规避转化成砒霜的风险。 安宫牛黄丸中既含有雄黄,又含有朱砂,在大陆和香港都有销售,处方和工艺完全一样。可见,并不存在您提到的问题。 另外,雄黄并不是禁止使用,只是有可能会导致砷盐检测不合格。中药单味药的替代性研究也一直在开展。 12 有关传统中药的一些问题 + Q 传统中药会用到虎骨、鹿茸、麝香等,现在因为保护珍稀动物不可以用了,那么替代药方能够起到相同作用吗? 如果可以是不是代表着可以用化学成分相近的其他药材替换古方呢? 中药用到很多动物制品,比如虎骨、犀牛角、穿山甲鳞片,您认为中药会对动植物带来灾难吗? 大寒: 中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资源问题。 李时珍说过,“古今药物兴废不同”。替代性研究从古至今一直没有中断。也因为替代性研究的持续进行,中药古今品种有一些变迁和有据扩展。 这些变迁,有些是基于地理上的就近原则,有的是基于资源匮乏的问题等等。近缘物种的合理开发,人工培育或人工合成,从文献中寻找功能类同的药物,扩大药用部位等是替代性研究的主要策略。 另外,珍稀动植物野生变家养、家种,也是解决这个供需矛盾的手段之一。 参考资料 珍稀动植物及制品走私成为海关近年打击重点,深圳海关平均每天都会发现一起案件。 今年11月份,深圳海关一次就查获走私穿山甲鳞片11.9吨,约有2万只穿山甲被杀。 地球上野生动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1种的速度消失。在目前已知的种哺乳动物中,每4种中就有一种被列为“高危”物种濒临灭绝,20%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和30%的鱼类也面临同样的命运。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珍稀动植物被走私到我国,作为中药材的原材料使用。 Q 据说现在中药材很多都是大规模种植了,为了提高产量,还会使用农药,请问,中药材收购后会进行检测再使用吗? 大寒: 农药的半衰期长,有一些甚至长达数年。 中药的检测指标都经过安全性评估,比如儿科常用药和用于慢性病的药物大多会有针对性地检测外源性有害物质。如常用的甘草、黄芪等药材,都会检验农药残留。 工作十几年,遇到的农残检验指标不合格的药材极少。不必因此产生恐慌,如同该吃菜吃菜该吃饭吃饭一样。 Q 阿胶有补血作用吗?据说中医典籍中补血方剂里并没有阿胶,这是否说明阿胶是一种商业宣传呢? 大寒: 传统方子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用于安神,胶艾四物汤,用于妇科补血止血,会用到阿胶。阿胶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阿胶有一定功效,但也不排除商业宣传的因素。 Q 中医药从业人员一直在研究《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这是说古人比今人聪明,我们只能在古人的经典中查找答案吗?如果是,开设专门的中医学院意义何在?如果不是,中医药发展为什么脱离不开传统? 大寒: 《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是中医药经典。跟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首先应该把意识形态还原到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去理解。尊古而不泥古,是理性的心态。《伤寒论》中的经方,是中医必须研学的理论基础。 Q 相对于主要药材来说,中医常会开一些药引子,有房梁上的土啊,童子尿啊,原配的蟋蟀啊,经霜三年的草啊,这和主要的中药药效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是否说没有这些药引子,主要药效就无法发挥。 大寒: 药引子,就是中药配伍君臣佐使中的“使药”。 一类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类似于西药的靶向,如牛膝; 一类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甘草。 您提到的一些如童子尿等药引子,在体系内使用的已经不多,而民间中医的用药相对更灵活一些,有可能还会用到。作用不好主观评价,需要结合治病的效果定论。 每个中医都有自己独特的用药习惯,如同用词句组织语言,用音符构成乐章一样,巧妙轻灵的用药,是中医用中药这种符号表达出的对治病症的语言。 Q 《红楼梦》中宝钗的冷香丸,要在恰当时间采集特殊药材,刨除是否真的有这种丸丹散膏,时间和产地对中药的药效有多大作用呢? 大寒: 每味药材都有适宜的采收期。我用大家熟知的根类蔬菜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比如萝卜,立春后地上部分生发,开花结实,根部营养就散失了。很多根类药材都是开花前的季节采挖。但不会像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时间区间那么狭窄。 产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道地性。道地药材不仅水土适宜生长,历史上加工炮制也讲究、精良,比如怀山药,河南焦作一带古称“怀庆府”,怀山药是经典四大怀药之一。 另外一些道地药材如人参等有很多人文内涵。 Q 有人说,中药是吃了没啥好处,也没啥坏处,更多是心理作用,特别是那些自愈的病,吃不吃都会好。您认为中药是种安慰剂吗?如果不是,对于自愈性的病,中医怎么开处方呢? 大寒: 有一些理论上可以自愈的病,有一个病程。中医处方,是一种干预。 另外,提醒一下大家,既然中药都具有偏性,不提倡随意服用。中药用对了就治病。对症下药,会如同卯榫一样严丝合缝,精准恰当,一些疾病能够覆杯而愈,很神奇。用不对就没效,甚至伤人。 12 中药和西药 势不两立还是互补不足 + Q 您生病的时候,是去看西医还是中医?吃药的时候是买西药还是煎服中药呢? 大寒: 你的这个问题恶意满满啊(笑)。 医院看病跟疾病种类有关。 中、西医都是人类医学在不同思想体系下的宝贵产物,都应该得到尊重。 我一般会用西医手段排除器质性的原因,再用中药调理。 但有一点,我从不让西医大夫开中药,因为这样做很荒谬。 (记者一脸懵逼样,西医开中药!还有这样的操作?) Q 有观点认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是用科学的西医方法重新发现了中医用到的中药而已,凭借中医本身是无法治疗疟疾的,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大寒: 在我们民族发展的历程中,瘟疫或疟疾恣肆时期,屡屡可见中医的作为。 如中医经典《伤寒论》是在瘟疫大爆发的时期产生的。含青蒿素类的中药和其它中药配伍治疗疟疾,并不是西医产物。 参考资料 年,康熙皇帝得了疟疾,病情严重。法国传教士洪若翰进献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帝的疟疾。 关于此点,可参见白癜风医院武汉哪家好白癜风医院天津哪家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1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卫计委最新发布药食同源原料目录201
- 下一篇文章: 中药一绝杀秘籍,终极临时抱佛脚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