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夏汤,这神秘的古方,自古便是治疗胃反病的利器。初见《金匮要略》,仅以三味药材,即“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却蕴含着古人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水一斗二升,调和白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精心熬制,最终取升半。温服一升,余下的再服。这就是大半夏汤的诞生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金匮要略》中记载,大半夏汤主治“胃反呕吐者”。而在《千金方》中,它的主治病症更加明确:“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者”。回溯到张仲景的时代,人们一日两餐,分朝暮两个时段。朝暮之间的间隔大约为6-10小时,而暮食到朝食之间隔则更长。那时的“胃反”,或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消化功能障碍。现代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可以见到类似的症状。比如抗生素呕吐、幽门梗阻、神经性呕吐、贲门失弛缓症、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妊娠呕吐等。然而,大半夏汤所治疗的胃反,多见于体质虚弱消耗明显的病人。这些病人或反复呕吐,或长期禁食,或屡用苦寒攻下药物,体内津液丢失殆尽。他们大多消瘦枯槁,舌光无苔,大便干结难出,气短乏力。那么,为何虚人久吐才用大半夏汤呢?这就要从其组成成分说起。半夏,被誉为止呕要药,张仲景方中凡用半夏者,大多都有呕吐的症状。人参则是补气液的良药,常用于大汗、大吐、大下之后体液不足者。尤其适用于“心下痞硬”“不受食”者。白蜜,即蜂蜜,《经方例释》中提到它能“缓药势,益脾气”。张仲景善于运用蜂蜜,《伤寒论》中的蜜煎导一方和猪肤汤一方便是明证。总而言之,大半夏汤的诞生和应用都充满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它是古代医家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今天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深入研究和应用大半夏汤,以期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此外,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蜂蜜具有治疗“食饮不下”的功效。在民间,也有用蜂蜜冲服来治疗老年便秘的生活常识。这些经验都为大半夏汤的运用提供了有力的注解。对于那些胃肠道功能减退,特别是经常便秘、食欲不振的瘦弱人群,蜂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程门雪先生曾指出:“现代人常常因为半夏的干燥性质而避免使用它,但实际上,当半夏与参、蜜一同使用时,它不但不燥,反而具有专行降逆的功效。”这句话明确地表明了大半夏汤是一首润燥养胃的止呕方剂。与大半夏汤相近的还有小半夏汤,它主要包含半夏和生姜两味药,也是止呕的良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小半夏汤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呕吐症状,食物无法正常进入胃中”的情况。那么大半夏汤和小半夏汤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呢?首先,小半夏汤主要以呕为主要症状,恶心感较为突出;而大半夏汤则以吐为主要症状,通常在吐之前没有明显的恶心表现。其次,小半夏汤证是食物无法下咽;而大半夏汤证则是虽然能进食,但由于消化障碍,食物被迫吐出。再者,小半夏汤证即使不进食也会呕吐,严重时甚至无法进食;而大半夏汤证只有在进食后才会吐出,不食则不吐。最后,大半夏汤的腹证有心下痞硬的症状;而小半夏汤证至多心下痞,但并不会出现硬的症状。大半夏汤的煎服法相当独特。首先,为了确保药效的充分发挥,需要长时间的煎煮。一斗二升水加上一升白蜜,仅仅煎取一升半的药液,可见煎煮的时间较长。其次,在加入蜂蜜和水进行煎煮时,需要充分混匀后再进行煎药,“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这样的处理方式究竟有何道理呢?另外,据莫枚士先生考证,煎煮大半夏汤所用的水应该是泉水。但是,关于这一点我暂时无法臆测。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12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