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例医案探讨附子的证治特点

陈锦钊贾波孙志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天雄、乌喙,药之大毒也,良医以活人,“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一方面附子能治重症急危症而力挽沉疴,故从古到今一直备受众多医家的推崇。另一方面,因附子有毒历代也多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者。《本草崇原》:“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而痈毒顿生…”。

因此浑铁憔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基于目前临床应用附子的现状,本文收集例当代获效验案,以科学的态度探索附子在复方运用中的证治特点。

1研究方法

1.1数据规范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1,参考《中药大辞典》[31、《中医基础理论》对主治证候、组成药物进行规范。如畏寒肢冷,形寒肢冷,四肢冰冷,手足不温统一规范为形寒怕冷;精神疲软、疲惫、委顿、恍惚、不振,统一规范为精神萎靡;组成药物中,如炙甘草、炙黄芪均规范为甘草、黄芪,白术、法半夏(清半夏)规范为白术、半夏。

1.2数据处理

以Excel软件作为数据库建设平台,将整后的医案相关资料,如药物组成、用法、剂量、功效、主治等录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某些引用分析。

2研究结果

2.1应用范围例医案中,载病种,其中居前6位的见表1。

2.2临床症状

例医案中症状出现频率为10%以上的见表2

2.3附子的用量

例医案中附子最常用的量是lOg其次是6g、15g、和9g,见表3。

2.4药物配伍

附子的常用药物配伍,详见表4。

3.讨论

3.1附子的主要应用范围及指征表1显示,当代医家临床运用附子最常见的疾病是心悸、水肿、泻泄和痹证等;表2显示,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疼痛、形寒怕冷、神疲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面色咣白、眩晕、便溏和浮肿等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53条,31方。其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以脉、神两点作为附子的应用纲领。阳气不足,机体兴奋力降低,出现精神萎靡、神疲乏力等一派神情倦怠症状,这类症状即可以“但欲寐”统之张景岳云:“…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阳虚为阳气的进一步不足,体失温煦则形寒怕冷。阳虚的严重阶段阳衰则出现水肿、面色咣白。

据此,我们从患者神色形态诸方面归纳了附子的应用指征:

一、神: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容即神情倦怠;

二、色:面色咣白、晦暗或暗黄,无光泽;

三、形:浮肿、腠理疏松、自汗或多汗;

四、态:喜静厌动、容易疲倦,但欲寐;

五、平素表现:畏寒喜暖,四肢冰凉,便溏,小便清长,喜热饮,食欲不振。

综上,笔者认为大凡有上述指征中的一二点即可考虑使用附子。

3.2附子的用量与配伍

表3显示,lOg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量,有71例,占整个医案的25.54%。从2g~15g共例,占医案的81.65%。这表明现代临床运用附子的用量大多都在常用量的范围内(3~15g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至于大剂量(30~60g)或超大剂量(60~g以上)的使用毕竟在少数,在整个医案中4Og、50g、80g、g各有一例,60g有4例,30g有22例。

近年来中医“火神派”的热潮正方兴未艾,对附子超大剂量使用引起的争议,笔者认为,只要切中病机,也未尚不可。但附子引起的中毒也时有报道,在此我们不得不问,附子用量超出药典规定量如此多倍是否属于违法?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表4显示,与附子配伍应用最多的是甘草例,超过了一半占55.O3%,其次为白术、茯苓、党参、桂枝、黄芪、白芍、干姜等。

从这些配伍中可以看出:

(1)草、姜、附、(四逆汤)三味同用,其回阳救逆之力胜于单味附子,表明干姜、甘草能加强附子的治疗作用,并减弱或消除附子的不良副作用,起到解毒的功效;

(2)古人云“附子无姜不热”,干姜加附子(姜附汤)增强回阳之力,用于心力衰竭,故心悸用得最多;

(3)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附子加白芍,一阳一阴,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则回阳而益阴、祛寒而止痛,在整个医案中,疼痛位于所有症状的第一位;

(4)附子加白术(术附汤)增强温中之功,治脾虚泻泄;附子加细辛增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用于痹证或太少两感证。

另一大特点是:

(1)用于回阳救逆多配伍人参、甘草、党参

(2)用于温中回阳多配伍肉桂、干姜;

(3)用于温阳利水多配伍茯苓、白术、黄芪;

(4)用于温经散寒止痛多配伍麻黄、桂枝、细辛。

综上,附子的多方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虽然附子有很大的毒性,但若能在用量、配伍和煎煮方法上正确合理运用,我们认为,附子可以放胆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Is].第1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f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陈锦钊志超编录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最新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白癜丸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