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709994.html

年,在第一届全国“非遗进校园”评选活动上,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申报的广绣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十大优秀实践案例,海珠区南洲小学申报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与学习广州非遗,各个单位可谓是“花招百出”。今天,就跟着半夏君来瞧一瞧,他们都用了什么“妙招”吧!

广绣进校园实践案例:一枝独“绣”

自年起,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非遗中心”)就在多所校园开展“广绣进校园”活动,积极落实非遗进校园的推进工作。

一、缘起——开发资源,提升质量

课程开发

市非遗中心根据广绣技艺特色开设广绣体验课,开发适应各年龄层次的广绣课程,形式有单次课、系列课、公开课、慕课、微课等。

师资培训

针对学校老师,尤其是美术老师,举办多期广绣师资班,解决学校自主开展广绣教学的困难。

教材编写

在市非遗中心的组织下,编印出版《广绣教程》(人民出版社年出版)、《中小学广绣校本教材》和《广绣针法说明书》。

二、生根——整合力量,探索模式

为保护广绣在校园里的茁壮成长,市非遗中心积极整合多方力量,探索广州非遗进校园教学模式。

一是将非遗进校园与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相结合,给予资金、平台、师资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其传承传播工作深入开展。同时,通过优秀学校的品牌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引导更多学校非遗教育规范化。目前,广绣已设立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各阶段教学基地。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展示“非遗进校园”成果

二是与学校合作开展示范教学。自年起,市非遗中心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染织专业就开始建立长期合作,以开展课题、开设新课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形式,探索广绣教学经验。

广州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三是在多所大学设立广绣工作坊。为让学校更好地开展广绣传承工作,市非遗中心在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广绣工作坊,给予教材、平台、师资等方面的支持。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绣坊”成立

三、发芽——结合实践,融合发展

广绣进校园,并非将广绣照搬进学校,而是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融合、发展、创新,使学校在“广绣进校园”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

年,市非遗中心组织举办《绣美广州——非遗创意赛·广绣风》,面向社会尤其是高等院校,开展广绣宣传推广工作,使学校成为广绣创新创意主阵地。

四、壮大——总结交流,携手共进

为科学推进广州非遗进校园发展,目前,广州市已基本形成“市非遗中心侧重大中专院校、区非遗中心侧重中小学”格局。

年,市非遗中心开展了全市范围的“非遗进校园”专题调研,并举办了成果展和学术研讨会,总结和推广非遗进校园经验。

非遗进校园暨非遗传承生态学术研讨会

年,市非遗中心策划“绣美校园——广绣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征集广绣优秀课例,举办广绣优秀课例展、广绣优秀课例现场展示、广绣教学交流会、广绣体验活动等活动,为广绣教学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全市广绣项目的教学交流。

广绣教学交流会(中学阶段)对话环节

广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案例:

“深耕则获”

广州市海珠区南洲小学是广州市首个中医药非遗传承基地,他们积极整合多种资源,在校内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认识传统中药文化。让同学们零距离感受中药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一、建基地,夯实非遗项目传承的基础

校内设置“一园一堂一场”(南洲百草园、南洲百草堂和南洲百草晒场),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学习传统中药文化的活动场所,让同学们在学校就能体验和学习岭南中药的生产和加工方法。

这个学期,南洲小学成为“药植进校园”药植种植试点单位。每月广药集团的中医师都会带领团队进行现场指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培训,不仅对药植的种植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在劳动中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新技能。

二、编教材,提升传承的实力

通过制定传统中药文化非遗传承的校本课程体系和编制校本传统中药文化教材读本,提升中医药文化教学规范,科学开展教学课堂。

校本教材

五声疗法武术操

梳头操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建立科研课题,组织教师深入研究传承传统中药文化路径。

三、重辐射,扩大非遗项目传播的深度

壹|南洲陈皮节

从年起,学校联手陈李济中医药博物馆打造南洲小学“陈皮节”,通过带领学生体验陈皮的制作过程和入药、泡茶方法,加深学生对陈皮养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争做传统中药文化的小小传承人。

贰|非遗大师、专业人士入课堂

聘任潘高寿传统中医药文化代表性省级传承人卢其福老师、“陈李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莫国强老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生等专业人士作为指导老师,定期到学校为师生、家长进行中医与养生、中医与健康等专题讲座,普及合理的养生保健知识。

叁|本草生活

制作多件文化创意产品,包括咸(糖)柑桔瓶、中药驱蚊和经络梳头牛角梳等,并把学生设计的“南洲百草堂”的商标印在学生自制产品上。

肆|药植辨认

学校百草园是学生种植、辨认、采集中药的实践活动场所,园内种着艾叶、菊花等可药用可食用的植物。学生可以亲手栽培,观察、记录药植的成长过程,深刻体会传统中药文化的内涵。

伍|中医药与其它非遗项目创新式结合

学校通过将中医药文化与其他非遗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如广绣、广彩、押花、盆景等,创新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形式,让学生既能够加深对药植形态的印象,又能学习新的非遗文化。

校园,是非遗项目焕发生机的主阵地。推广和普及广州非遗进校园,不仅可以培育越来越多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还可以丰富校园第二课堂的教学资源。

市非遗中心和海珠区南州小学在全国非遗进校园的各个实践案例中脱颖而出,其优异之处值得其他校园、非遗中心以及非遗社会组织借鉴和学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广州非遗进校园将释放更多活力,汇聚更多精彩。

广州非遗“手手相传”

传统文化“代代相守”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ls/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