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药滇南本草之二百六十四黄芩
宿根外黄内却黑,腹中腐烂更奇绝。 泻火祛淋治痈肿,止血安胎除诸热。 一药协耦行四径,独味治疾亦千百。 如鼓应桴善肯萦,医中之妙要承接。 苦芩竟救一巨人,本草纲目世人得。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回忆说:他在26岁时,感冒咳嗽,久咳不止,发热,火燎皮肤,痰每日碗许,口渴多饮,寝食几疲。其父是当时名医李言闻,用柴胡、荆芥、竹沥、麦冬之类均无效,病逐日加剧。家人及邻居认为必死无疑。李言闻查遍医书,偶然发现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治肺病如火燎的论述,恍然大悟,原来烦躁引饮而盛者属气分之热,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气分之火。遂取黄芩片一两,水两钟,煎成一钟,给李时珍服。次日即身热尽退,痰咳皆愈。事后,李时珍颇有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据分析,李时珍所患可能是大叶性肺炎、肺脓疡之类,属中医肺热实火之证。因黄芩苦寒,以泻实火除肺热见长,从而挽救了这位大药物学家,才使《本草纲目》能问世,而造福人类。 《本草纲目》记载两个案例:“昔有人素来多酒欲,病小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有人因虚服附子药多,大便秘,服黄芩、黄连药而愈。此皆热厥之症也。”孙思邈《千金方》也有只用一味黄芩煎服,“治淋,亦主下血”。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黄芩散,即用一味黄芩为末调服,“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许叔徵《普济本事方》,也单用一味黄芩为细末,治“崩中下血”。元代朱丹溪有一名方清金丸,以黄芩为末蜜丸,“泻肺火,降隔上热痰”。《兰室秘藏》中的小清空膏,以黄芩为末茶调服,“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瑞竹堂经验放方》的芩心丸,独以黄芩新枝者二两为末泛丸,“治妇人四十九以后天癸却行,或多不止”。《本经逢原》中还说:“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本草正》进一步指出:“枯者清上焦之火,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所有这些,均是黄芩去诸热之功。 关于黄芩配伍,清代邹澍对张仲景用黄芩总结“仲景用黄芩有三耦”,其一,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其二,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如黄芩汤、黄连阿胶汤;其三,湿热中阻者与黄连为耦,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芩黄连汤。黄芩协柴胡清气分之热,协芍药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解热生之湿。《本草图经》云:“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金代张洁古用黄芩配白芷“治眉眶作痛”。李时珍、李士材体会,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清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古医家认为,黄芩中枯者为枯芩,细条者为条芩,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故黄芩主治不外清肺、大肠、胆三经之火,枯芩走肺,重在清肺火;子芩走大肠,重在清大肠之火。焦树得说:黄芩酒炒偏于泻肺火,治上卫湿热;黄芩炭可用于各种热性出血;枯芩(又名片)偏于清肺胃之火,清肌表之火;条芩(又名子芩)偏于清肠胃之火,并常用于清热安胎。元代朱丹溪云:“黄芩、白术乃安胎圣,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行乃能养胎。”《丹溪纂要》中有一方叫三补丸,仅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苦寒之药,“治上焦积热,泻五脏之火”。《千金方》中的加减三黄丸,系用黄芩、黄连、大黄三药,据四季调整剂量,竞能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泻五脏火,以通为补。 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15)3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3)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中部径1.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子房褐色,无毛。小坚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7-8月,果期8-9月。 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江苏有栽培;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米。苏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 根茎为清凉性解热消炎药,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均有功效,少量服用有苦补健胃的作用。据国外近年来研究,黄芩制剂、黄芩酊可治疗植物性神经的动脉硬化性高血压,以及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可消除高血压的头痛、失眠、心部苦闷等症,外用有抗生作用,如对白喉杆菌、伤寒菌、霍乱、溶血链球菌A型,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用(见《东北药用植物志》)。又据载根对防治棉铃虫、梨象鼻虫、天幕毛虫、苹果巢虫均有效(见《中国农药志》)。此外茎秆可提制芳香油,亦可代茶用而称为芩茶。据分析黄芩主要有两种黄芩碱素的衍生物,即汉黄芩素(Woogonin,C16H12O5)及黄芩甙(baicalin,C21H18O11)。 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 主治用法: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天,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用量3-9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pz/10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羊站不起来是什么病,羊病快速诊断与防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