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一、概念

所谓痹证,即指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

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内因是本病发生的基础。

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2、感受热邪,或郁久化热。

三、病理变化

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

2、病久便气血伤耗,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症候。

3、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

四、辨证用药

(一)治疗大法:早期以祛邪为主,后期以扶正、通络为主。

(二)辨证用药:

1、行痹(风痹):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1)成药:追风透骨丸(片)——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2)汤药:防风汤加减。

2、痛痹(寒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得热痛缓,遇寒痛增。

(1)成药:1小活络丸——肢体疼痛固定而剧烈者适宜。

2风湿骨痛胶囊——腰脊疼痛、下肢痛甚者适宜。

3代温灸膏——腰背、四肢关节疼痛,脘腹疼痛。

4寒湿痹颗粒——肢体关节疼痛、疲倦。

(2)汤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胀痛,重着不移,静卧则痛甚,活动则痛缓。

(1)成药:大活络丸。

(2)汤药:薏苡仁汤加减。

(3)单方验方:

《验方新编》:新鲜白芷酒煮成膏,收贮瓷瓶,每日取膏二钱,陈酒送服,再取二、三钱涂于患处,至消乃止。

(4)案例:一妇苦腰痛,数年不愈,用白术大剂服(30g),不三日而好。

4、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

(1)成药:1痛风定胶囊——关节红肿疼痛,伴发热,降压血尿酸。

2雷公藤片——类风湿性关节炎。

3二妙丸——足膝红肿热痛。

4四妙丸——足膝红肿疼痛、痿弱。

(2)汤药:加减木防己汤(治痹证祖方)。

5、久痹:

(1)痰瘀阻络:肢体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变形,甚着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

1成药:腰痛宁胶囊。

2汤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2)肝肾亏虚: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腰脊冷痛。

1成药:A.尪痹冲剂——久痹关节疼痛,僵硬畸形。

B.壮腰健肾丸——肾亏腰痛,风湿骨痛。

2汤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五、护理

六、痹证的临床研究

(一)痹证多阴血不足,宜滋阴养血凉血为本。

姜春华教授(气血不足):生地黄90g桂枝9g羌活9g川芎9g麻黄9g独活9g防己9g桑枝30g

(二)痹证多湿——最多者湿也。

(三)痹证日久多痰瘀——败瘀痰凝,混处经络,盖有诸矣。

(四)痹证的合理用药:

1、分部位用药。

上肢常用药:桑枝、片姜黄、威灵仙、防风。桑枝用量宜重。

下肢常用药:木瓜、牛膝、防己、独活、黄柏、薏苡仁。

腰部常用药:川续断、桑寄生、杜仲、狗脊。

颈部常用药:葛根、羌活、桂枝、威灵仙、透骨草。

肩部常用药:桑枝、羌活、威灵仙、透骨草、桂枝。

膝关节常用药:怀牛膝、伸筋草。

2、注意特殊配伍。

3、重视益气健脾补血药的应用。

4、善用藤类和虫类药祛风湿。

5、辨证用药。

消渴

一、概念

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三多一少)

二、消渴的历史沿革

1、病名溯始《内经》,方药滥觞《金匮》。

2、晋唐之后,对本病又标新解。

3、金元渐定之消分治之局。

4、明代以后,继有发展,渐臻全面。

三、消渴的病因

恣啖肥甘酒醴,五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火燥。

四、消渴的病机

1、脏腑病机:上焦火刑肺金,中焦胃受火烁、虚热内元,下焦肾亏虚耗、水火失调。

2、标本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

3、三消轻重:上消轻,中消重,下消尤重。

4、消渴传变:上消不解传中下,中消不解传上下,下消不解伤气阴。

五、消渴的类证鉴别

病名

病机

渴情

兼证

阳明经证

热邪充斥全身

烦渴引饮

大热大汗,小便少

痰饮

津停而不上潮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小便不利

消渴

阴亏燥热

但渴不烦,随饮随溲,恣饮不止

小便频多

六、辨证用药

(一)上消:大渴引饮,尿频量多,形瘦。

1、成药:(1)消渴丸——消渴、乏力、血糖高者。

(2)玉泉丸——口渴多饮,体倦乏力。

2、单方验方:

蚕茧壳七个(丝锦亦可),煎汤当茶饮之,神效。缫丝水,饮一二碗,更佳。

3、汤药:消渴方(天花粉、黄连、生地、藕汁、乳汁)。轻度糖尿病用黄连素即可,每天三次,每次三片。

4、变证治疗:渴饥,白虎加人参汤。

(二)中消:多食易饥,大便秘结,口渴引饮。

1、成药:(1)降糖舒胶囊——乏力,口渴,烦躁。(生石膏、知母、生地、熟地、玄参、葛根、天花粉、枸杞子、黄精、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芪、山药、芡实、牡蛎、刺五加、丹参、荔枝核、益智仁、乌药、枳壳)

(2)糖脉康颗粒——乏力,消渴,自汗、盗汗。

(3)金芪降糖片——气虚内热,多食而乏力,口渴。

2、汤药:白虎汤或玉女煎加栀子、黄连。

(三)下消:口干舌燥,尿量频多,饮一溲一。

1、成药:(1)六味地黄丸。

(2)金匮肾气丸。

(3)麦味地黄丸。

(4)愈三消胶囊——口渴喜饮,疲倦乏力,腰膝痿软。

3、汤药:六味地黄汤或金匮肾气汤加减。

(四)消渴兼证:作渴,心脉洪大而实,尺脉大而虚,后发疽难疗。未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必传中满鼓胀。

白内障、雀目、耳聋——杞菊地黄丸或羊肝。

疮疡,初期五味消毒饮,病久气阴两虚,黄芪六一汤加减。

(五)消渴重危证:

1、虚阳浮越,生脉散;阴阳将脱,生脉散合参附汤。

2、单方验方:

吕仁和教授:次以上:黄芪、丹参、茯苓。

50-次:山药、山茱萸、当归、生地、大黄、泽泻、川芎、益母草。

七、糖尿病的诊断

餐后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77mmol/L。

中风

一、概念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歪斜为主的一种疾病。

二、病因

1、情志所伤:暴怒伤肝为多见,忧思悲恐,情绪紧张。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醉酒,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倦过度:操劳、房劳。

4、气候变化:入冬、早春。

5、积损正衰:高年之体,大病久病之后。

三、病机

1、发病:多呈急性发病,变化迅速,渐进性加重,诱发先兆症状。

2、病位:脑髓、脉络。

3、病性:本虚标实,以气虚较多见。

四、诊断

(一)中风诊断:

1、主证:神志恍惚,不语,偏身麻木。

2、诱因先兆: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

3、具两个以上主证,结合年龄、诱因、先兆症状即可确定诊断。

(二)病类诊断:

1、中络。

2、中经。

3、中腑。

4、中脏:临床多按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症候。

(三)分期级别:

1、分期:(1)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或一个月——半年。

(3)后遗症期:半年以上。

2、分级:轻度,中经络;中度,中腑;重度,中脏。

五、辨证要点

(一)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1、中经络: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出现半身不遂。

2、中脏腑: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并常遗留半身不遂。

(二)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辨别,中风闭证与脱证均有神志障碍,但其区别为:

1、闭证见突然昏仆不醒,伴牙关紧闭,两拳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等,属实证。

2、脱证见突然昏迷不醒,伴目闭口开,鼻息低微,手撒遗尿等,属虚证。

六、辨证用药

(一)中经络:

1、邪中于络:外受风邪,突然口眼歪斜;或平素常有头晕,突然偏身麻木、肌肤不仁。

(1)成药:大活络丸——瘫痪,周身乏力。

(2)单方验方:

《验方新编》:二妙散,治一切风湿、瘫痪、筋骨疼痛,无不神效。

(3)汤药:大秦艽汤加减。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突然手足沉重、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舌强难语,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1)成药:1左归丸——中风,腰膝酸软,目暗耳鸣。

2天麻钩藤颗粒——高血压、头痛、眼花,肢体震颤。

(2)汤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3、风痰上扰,痰热腑实: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涎壅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

(1)成药:1眩晕宁冲剂——痰湿,头昏头晕,腰痛。

2搜风顺气丸——中风便秘,小便不利者。

(2)汤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二)中脏腑:

1、闭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体强痉,二便不通。

(1)阳闭:见闭证主证,并有身热、躁动不安,脉弦滑有力。

1成药:安宫牛黄丸。

2单方验方:

《验方新编》:生石膏一两,辰砂五分,各研末和匀,每服三钱,用生蜂蜜调下,立效。

(2)阴闭:见闭证主证,并有面白唇暗,静卧不躁,四肢不温,脉沉滑或缓。

1成药:苏合香丸。

2、脱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开口合,呼吸微弱,四肢失用,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1)成药:生脉饮。

(2)汤药:独参汤或参附汤或生脉饮等。

3、后遗症:

(1)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络脉瘀阻:肢体无力,偏枯不用,纳少便溏,脉重按无力。

A.成药:a.消栓通络片——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兼手足发凉,胸闷痛者。

b.消栓再造丸——后遗症期语言障碍者。

c.中风回春片——肢体功能障碍、舌紫者。

d.脑血康片——中风急性期和后遗症均适宜。

B.单方验方:

《验方新编》:仙灵脾一斤,浸酒。

C.汤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2阴虚阳亢,脉络瘀阻:半身不遂,患肢强痉僵硬拘挛,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A.成药:a.心脑舒通胶囊——脑血栓伴有心肌供血不足者。

b.通塞脉片——脱疽症,脑血栓及后遗症,兼有虚象、热象者。

c.血塞通片——中风气滞血瘀,情绪低落。

d.偏瘫复原丸——年老体弱中风,精神萎靡,失眠健忘,眼花耳聋,虚象显著者。

B.单方验方:

《验方新编》:风瘫,冯了性药酒。

C.汤药: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3语言不利:舌强语謇,肢体活动不利,头晕,肢体麻木,苔腻,脉弦滑。

A.成药:利脑心胶囊。

B.单方验方:

《济世神验良方》:中风失音,白僵蚕七枚为末,用酒调服,立效。

C.汤药:解语丹加减。

4肾精亏虚:音谙失语,腰膝酸软无力,舌瘦小。

A.成药: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B.汤药:地黄饮子加减。

(2)口眼歪斜:

1单方验方:

《验方新编》:中风口眼歪斜,活鳝鱼一条捣烂,左斜敷右,右斜敷左,嘴正即将鳝鱼血洗净。

眩晕

一、概念

视物皆动谓之眩,视物皆转谓之晕。

二、病因病机

1、风主动——风。

2、火热主动——火。

3、气血亏虚,头目失养——虚。

4、痰蒙清阳——痰。

5、瘀阻清窍——瘀。

三、辨证要点

1、虚证眩晕,多头脑空虚,头重脚轻。

2、实证眩晕,多头脑昏蒙,胀痛。

四、辨证用药

(一)肝阳上亢:眩晕如同踩棉花感,且伴头胀,恼怒则加剧。

1、成药:(1)牛黄降压丸——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痛久者。

(2)复方罗布麻冲剂——目眩,视力模糊显著,病程短者。

(3)脑立清胶囊——眩晕,耳鸣,口苦者。

(4)天麻钩藤颗粒——头晕目眩,震颤,腰酸。

(5)双鼎抑眩宁——头晕目眩,兼烦躁眠差,舌苔黄腻。

2、汤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二)风邪上扰:眩晕,病程短,有外感病史。

1、成药:(1)黄连上清片——上焦风热之头晕脑胀,头痛,咽喉肿痛。

(2)感冒清热颗粒——风寒感冒头晕,咳嗽。

2、汤药:川芎茶调散。

(三)气血亏虚:眩晕,头脑有空虚感,劳倦则发作或加重,病程长。

1、成药:(1)补中益气丸——中气下陷,头晕乏力,动则尤甚。

(2)参苓白术散——头晕日久,乏力腹泻。

(3)十全大补丸——大病后头晕,或头晕兼见身体虚弱。

2、汤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四)肾精不足:头晕而空,思虑则甚,病程长。

1、成药:(1)六味地黄丸——头晕,兼见腰膝腿软,房事后或遗精后尤甚者。

(2)杞菊地黄丸——头晕,兼见羞明畏光,腰膝酸软者。

(3)金匮肾气丸——头晕,兼见腰酸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

2、汤药:左归丸加减。

(五)痰浊中阻:头眩,头重如蒙。

1、成药:眩晕宁冲剂——头昏头晕,兼呕恶,腰酸者。

2、汤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六)瘀血阻窍:眩晕时作,反复不愈,舌紫或有瘀点。

1、成药:(1)利脑心胶囊——头晕头痛,兼失眠健忘。

(2)脑血康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

2、汤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各区域主任

红旗区/牧野区/卫滨区/原阳县刘老师:

新乡县/获嘉县任老师:

卫辉市/辉县市/凤泉区王老师:

长垣/封丘柳老师:

延津县金老师:

濮阳分校柳老师:

鹤壁/安阳分校刘老师:

总校电话(监督投诉):-

总校







































白癜风能痊愈吗
怎样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pz/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