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精粹慢支案兼论十八反之附子反半
鞠某,女,55岁。年11月16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不已八年余。 病史:患者年因外感风寒而致咳嗽,经抗生素治疗后未痊愈,此后反复发作咳嗽,多因受凉而引起,冬天多发,天气转暖则好转。咳嗽有痰,色白而浓稠,无胸痛,仅喉咙不适,胸片示:慢支,肺纹理增粗。近日咳嗽,咳痰加剧,故来就诊。 初诊:痰饮潜伏肺肾,久咳八载,痰多白沫,畏寒,以背部尤甚,大便日行3-4次,甚则气促,脉沉细,舌苔薄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证属阳失斡旋,故拟温煦,取“离照当空,阴霾自化”之意。处方:淡附片6g,炙麻黄9g,半夏15g,细辛4.5g,甘草4.5g,五味子9g,桂枝4.5g,葶苈子9g,车前草9g,茯苓15g,桔梗6g,千姜2.4g,化橘红6g,白芍9g。14剂。 二诊:药后诸症改善,仍有少许咳嗽,气促;伏邪从痰饮立法,得温缓解,宿患转平,再宗前法,以肃余氛。 处方:炙麻黄9g,淡附片6g,半夏15g,细辛4.5g,五味于9g,桂枝4.5g,白术15g,甘草4.5g,苏子9g,葶苈子9g,干姜2.4g,茯苓9g,菟丝子9g,地龙6g,巴戟天9g。14剂。 药后咳嗽即止。 阐微:患者咳嗽八载,缠绵不愈,咳痰白沫,遇寒易发,且平素畏寒,背部冷感明显,脉沉细苔白腻,寒象明显。属于“痰饮”范畴。饮邪入络,渍入太阳为背寒,故可取小青龙汤。但患者饮邪久伏,稍感外寒,即可引动伏饮,挟感而发,证属本虚标实,此非一般宣肺化痰药所能胜任,且饮为阴邪,得温则化,得寒则凝,若以西医“消炎观”指导中医临床,投以清热解毒之品更大谬矣。小青龙汤温阳之力尚嫌不足,唯有加入附子一味,温阳扶气,使邪正对峙之局得以改观。临床凡见咳喘频发,咳痰清稀,背俞寒冷,舌苔白腻等阳虚阴凝证者,重视阳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取小青龙汤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 问疑一:患者为慢支急性加重,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小青龙汤正为外寒内饮所设,而颜老在方中加入附子温阳散寒,方中附子与半夏同用,似有犯“十八反”之戒,颜老您在临床应用上有何体会? 解惑:《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阳气不到之处,即为痰饮停滞之所,故配附子以补半夏温化之不逮,以治寒饮咳喘,常有桴鼓之效。我在临床上常用附子配以半夏,并未见有不良反应。对于中药“十八反”和“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的问题,历代医家、医著中虽然遵循者多,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家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倘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病疾。如《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用;李时珍云:“张仲景治心下留饮,(甘遂)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引《外科正宗》的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经临床观察未见副作用。《兰台轨范》引《圣济总录》的大活络丹中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毒性增强。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作进一步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我在临床上还常用生半夏,加强化饮功效;细辛温肺化饮,也为治饮要药。若症情严重,附子、细辛用量可达9g以上。 问疑二:二诊中加用菟丝子、巴戟天等补肾之药,请问对于痰饮病如何调补为宜? 解惑:前贤有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主水”。痰由脾阳不运而生,饮由肾寒水泛而成,《金匮要略》以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为治。故痰饮病常由脾及肾或脾肾两伤。然饮属阴浊有形之邪,证虽虚而欲补,但须补而不滞。我治痰饮,调治常从健脾入手,以断生痰聚饮之源。药用香砂六君子加苍术、怀山药等品。我还喜以“冬病夏治”,嘱患者在三伏天服苓桂术甘汤加附子,借天之阳气以助药力,铲除深伏人体之痰饮宿根,防患于未然。补肾我用熟地时须与砂仁拌用以防滋腻,同时合用菟丝子、巴钱天以补肾助阳,纳气平喘。 体悟:本案慢性支气管炎虽以咳嗽为主,但其缠绵不愈,遇寒辄发,咳痰清稀,背俞寒冷,舌苔白腻等符合张仲景“痰饮”病特点,为阳虚阴凝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痰饮病的治疗大纲。“急则治标”,常选用小青龙汤,颜老认为小青龙汤温阳之力尚嫌不足,加入附子一味,辛温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达皮毛而除表寒,里达下元而温痼冷,与麻黄配伍,能温肺散寒,助阳固表,宣补并用,攻补兼施,温扶阳气,庶可克散。临床凡见咳喘频发,应重视阳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取小青龙汤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 ※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颜德馨卷》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pz/33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计量中药用量仅供参考
- 下一篇文章: 行医二十多年,深深感慨中医神奇的量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