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六
白癜风会诊启动 http://m.39.net/news/a_5778503.html 方剂 醒迷子 点击蓝字 Ⅱ清络饮(《温病条辨》) 丝瓜皮鲜荷叶边西瓜翠衣扁豆花鲜银花鲜竹叶心 祛暑清热。 暑热伤肺轻证。头目不清(扰神),昏眩微胀,胸闷不舒,舌淡红,苔薄白。vs单纯气分热证,暑病具有季节性。 Ⅱ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去土,一斤(10g) 白扁豆微炒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各5g)上粗末。每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有神效,随病不拘时(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表寒里湿,强调表寒,藿香正气散强调里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Ⅰ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香薷二钱(6g) 金银花三钱(9g) 鲜扁豆花三钱(9g) 厚朴二钱(6g) 连翘二钱(6g)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更作服。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表寒里湿,但热证比较明显)。发热(热重于寒)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数。 Ⅱ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滑石六两(18g) 甘草一两(3g)为细末,每服三钱(9g),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下,每服一盏,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七分服(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9g,包煎,或温开水调下,日服2~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清暑利湿。 暑湿轻证(暑热重则烦渴引饮,暑湿重则小便不利甚至霍乱吐泻)。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Ⅱ桂苓甘露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考纲是桂苓甘露饮)茯苓去皮,一两(3g) 甘草炙,二两(6g) 白术半两(1.5g) 泽泻一两(3g) 桂去皮,半两(1.5g) 石膏二两(6g) 寒水石二两(6g) 滑石四两(12g) 猪苓半两(1.5g)(一方不用猪苓)上为末,每服三钱(9g),温汤调下,新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3g),同上法(现代用法:水煎服)。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暑湿重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泻。 Ⅰ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原著本方无用量)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暑热气津两伤证(与竹叶石膏汤相似,但竹叶石膏汤有气逆欲呕之表现,方中用半夏降逆)。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暑热证证候辨识 暑热:身热、心烦,舌红,脉数※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清洛饮※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无数象)---香薷散※发热重,恶寒轻,舌苔白腻,脉浮而数---新加香薷饮※小便不利---六一散※小便不利,烦渴引饮---桂苓甘露散※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数---清暑益气汤醒迷子 + 点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xw/10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二十四节气合集夏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