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时,我们家驱车去了崇明,由于外公容易晕车,所以临走前,妈妈给外公切两片生姜,贴在两上肢的内关穴上。那一趟长途车程,外公全程安然无恙,甚至还睡着了呢!我很好奇,生姜这么神奇吗?一片生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效呢?要知道,生姜在我的印象里只是一个辣辣的调味料啊!于是,我去查了资料,发现了很多相关故事。传说炎帝在茶陵坑(今名茶干)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特别疼。吃了好几种药草,也不能止疼,就这样在大树下疼得昏了过去。一阵凉风吹来,炎帝醒过来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时,又一阵凉风吹来,有一股浓浓的香气。他顺着这股香气,走到一丛青草边,香味就是从这丛青草上散发出来的。闻一闻,头也不昏,胸也不闷,原来它的药味使他起死回生。炎帝又惊又喜,顺手拔了一丛,慢慢咀嚼。味道不错,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阵,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着,泻了一阵,身体全好了。于是,炎帝给这种植物取名为生姜。为什么呢?因为炎帝姓姜,取生姜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生姜的活命之恩。还有一个例子,宋明帝因为喜欢吃竹鸡,所以咽喉肿痛,连水都难以下咽。宋明帝找来了医术精湛的中医徐文伯。徐文伯说,宋明帝吃的竹鸡吃了有毒的半夏。宋明帝吃了竹鸡,半夏的毒就转到了宋明帝身体里,而生姜正好可以解毒,宋明帝吃了生姜后,身体果真好了。《本草经集注》中写道:生姜,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除了入药,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善治心胸、胃等疾病,“公孙内关胃心胸”嘛。所以啊,生姜贴在内关穴上就能起到预防晕车,止呕的作用。在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有这样的论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这段话的大体意思就是:以五月为代表的夏季,阳气蒸蒸,向上向外散发,故天气表现得十分炎热。但与此同时,在里的阳热反而虚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故地下表现得相当阴冷。相应于人就是“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心烦口渴,却容易腹泻。另一方面,由于夏季炎热,人们往往贪凉饮冷。而过食寒凉、吹空调过冷过久,都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表现为恶风怕冷、疲乏无力、腹疼腹泻、食欲不振、口中黏腻等。这时喝一点生姜汤,可起到散寒祛暑、开胃止泻的作用。难怪,妈妈现在每天吃饭都要盛一小盘姜,原来是这个原因啊!看来,厨房里再熟悉不过的生姜实为随手可得的良药啊!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xw/1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