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天下第一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临床常用方,被很多医家誉为“胃肠天下第一方”,今天就一起深入的认识它。 1.很多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胃肠天下第一方 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古代的痞病。 “痞”的原意是《易经》里面的“否”卦,就是上下不通的否,否极泰来。中医里面的“痞”也就是“不通”的意思。 从临床上来讲,最常见的就是心下痞,而心下痞大部分就是胃脘部的不适。 呼吸科与消化科疾病是门诊当中最多的病类,在肠胃不调病症中,特别是胃炎的治疗中,半夏泻心汤证出现的概率是最高的,所以很多医家都认为半夏泻心汤是胃肠天下第一方。 2.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效果好 半夏泻心汤原文: 傷寒五六日,嘔而而發熱者,柴胡湯證俱,而以他藥下之,柴胡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屬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屬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屬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 黄芩乾薑人参甘草(炙)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里提到一个“去滓再煎”,《伤寒论》里总共有七首方提到用这种煎煮方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张仲景采用这种方法呢? 一般来讲,去滓再煎药性可能会更纯和、口感会更好,同时有一定的浓缩作用。 因为胃炎的病人,胃不舒服时,如果喝下去的东西多,胃的张力高,胃就会更不舒服。 所以很多时候张仲景考虑得更全面,这些经验本身就是从实践当中筛选出来的。 3哪些人群适合用半夏泻心汤? 首先,有心下不适的主诉。 其次,有大便性状的改变。 第三,营养状况比较好,不是非常虚弱、非常糟糕的状态。嘴唇等粘膜、包括舌头,还是充血偏红的。 4有是证用是方,以不变应万变 中医为什么有这么长的生命力?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现在全世界都在学,都在用。 因为中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把历朝历代的自然科学技术都吸收进来了。只是后来中医、西医出现论争,大家就觉得中西医对立起来了,其实中西医它们应该是和谐友好的关系,它们是互补的体系。 中医研究病的人,西医研究人的病,它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西医研究病,所以它把自然科学技术运用得更好。 中医侧重调整人,无论疾病谱怎么变,人体对疾病损害和致病因素的反应模式是不变的,这就是经方为什么可以有是证用是药的道理,以不变应万变。 自然科学技术里的显微镜、X光、B超等,它本来就是自然科学的,为什么要说这是西医的呢? 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那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呢?这不是中医西医化,而是把西医中医化,我们临床上要有这个观点。 5半夏泻心汤证的舌苔与伴随症状 舌苔:唇舌偏红,舌苔偏腻。舌苔腻的这个腻有时可能是淡黄,有时可能是白腻的。即使是白腻,但舌质红,甚至可以出现黄连舌,舌老红、暗红。腻苔其实就反应了湿热的存在。 伴随症状:失眠、头痛,胃肠不适,痞,利,上腹部不适,大便性状,半夏泻心汤证往往有这个特点,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或者大便黏的表现。 6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史 追溯病史时,按理说病人可能经常有上火的情况,比如口腔溃疡,或者例假前就发溃疡,或者牙龈肿痛,还要看脸上长不长痘痘。 但是,他出现口腔溃疡时,我们就不是用半夏泻心汤,而是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加大甘草的量,原方3两增加到4两,变成了甘草泻心汤。 如果他当下现在没有溃疡,询问病史他说以前有溃疡,那我们就还是选用半夏泻心汤。也就是说,这一类人容易上火,容易出现溃疡。 这一类的人还有一个烦躁的特征,他描述病情时,很心急,语速很快,焦虑貌,很烦很痛苦的样子。而且,他可能睡眠也不好,还有头痛等精神症状。 总结一下,适用半夏泻心汤的这类群体,用简单的十二字来记,“唇舌红,痞而利,常溃疡,易烦躁”。 7适用半夏泻心汤的症状指征 适用半夏泻心汤的症状指征: 1、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比如胃炎、消化溃疡,都可以出现用此方方证的情况。 2、痞而利,就是说有大便性状改变。为什么讲半夏泻心汤是天下胃肠第一方,就是因为它在胃肠方面的调整功能非常好。 3、以烦躁、失眠、头痛等精神方面的症状为主诉,往往伴有消化道的症状。 比如心下不舒服,或胃镜检查有胃炎,或有大便的改变。如果没有消化道症状,我们一般不考虑半夏泻心汤。 4、很多皮肤病,如果伴有消化道的症状,半夏泻心汤也是一个很好的方。 8注意事项 1、黄连的量一般是3~5g,那么量多量少怎么来决定呢? 一是体质,二是舌质舌苔。体质越扎实,舌质越红,舌苔越厚越腻,黄连的量可以稍微大一点。 2、甘草的选择,个人倾向于用生甘草,炙甘草也可以用,生炙甘草合用也可以。 使用甘草时,熬药的量和服用的时间方面要注意,还要注意大剂量甘草或长时间服用甘草引发反酸、肿胀等情况的观察。 天堂鹤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xw/2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9种体质的特征和保养方法
- 下一篇文章: 最美中草药夏至已至,半夏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