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干燥球形块茎,生长于草坡、荒地、玉米地、池塘旁、水田边、山坡林下、灌木丛中,是旱地砂质壤土中的常见杂草之一。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药用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颜师古在《急就篇》的注释中解释半夏命名缘由时说:“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这一解释,可能是本于《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半夏生”——夏历五月开始萌生,故名“半夏”。这种说法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几乎成了学术界一致的共识。但实际上却是不正确的,因为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

半夏一般在春寒料峭的公历3月上旬,平均气温达8~10℃时,就开始萌发出苗。在旬平均气温达16~18℃时,出苗速度加快,并长出珠芽。5~7月气温达22~27℃时,半夏生长最为茂盛。从7月中旬开始,随着气温上升到30℃以上,半夏生长就逐渐缓慢;当最高温度超过35℃时,半夏生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没有遮阴条件的半夏地上部分会相继死亡,形成夏季大倒苗。秋后,9月上旬温度又降到27℃以下,半夏地下块茎陆续出苗,形成秋季生长期,直到11月上中旬,气温降至10℃以下,半夏开始倒苗越冬。

可见,半夏的生长习性是,春季生长旺盛,盛夏炎热时为了躲避高温,处于半休眠状态(即倒苗),秋季凉爽时又重新萌发生长。生长时间正好是夏季的一半,所以称为“半夏”。

半夏不耐高温,喜温和湿润气候,一到夏天高温时节,地上部分就枯萎,而到了秋季凉爽的时候,又再次快速生长,说明半夏生物体内一定蕴含有温热物质。半夏喜荫蔽环境,但却是耐阴而不是喜阴植物,在适度遮光条件下,能生长繁茂;如果光照过强,半夏也难以生存,标明半夏所含的抗寒物质的性质也不是“热度”很高。综合这些生长习性与规律,很容易得出半夏“性温”的认识。

半夏的根系较浅,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有限,地上部分耐干旱的能力又较差,缺乏水分或空气过于干燥,都能导致半夏地上部分枯萎。所以,半夏不耐干旱,喜爱在湿度较高的土壤中生长。半夏既喜水又怕水,当土壤湿度超出一定的限度,反而生长不良,造成烂根、烂茎、倒苗死亡。怕干旱、喜水又怕水的习性,说明半夏是“质燥”的。

将生半夏放到鼻前嗅之,立刻就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辛味;口嚼半夏,则麻辣刺口,所以半夏“味辛、苦”。

半夏辛、苦、温、燥的性味,决定了其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

“湿则燥之”,半夏“质燥”,故能燥湿;脾的特性是“喜燥而恶湿,喜暖而恶寒”,且“脾无留湿不生痰”,也就是说痰是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正如王节斋所说:“痰属湿,乃津液所化。”而水液的运行、分布及代谢主要由脾所主。若脾气亏虚,一则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潴留,聚而成痰;二则不能布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三则摄纳无权,中焦水涎液质泛溢于上,变生为痰。由于“脾主湿,湿动则为痰”,半夏燥湿,即能健脾化痰。主要用于湿痰、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所致的咳喘等症,可与陈皮、白术、苍术等伍用。寒痰,配伍干姜、附子、白芥子等;热痰,加用瓜蒌、海浮石、黄芩等;风痰,配用天南星、天麻、皂角等。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中药和药方,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擅用。

大智中醫∣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在这里

遇见原汁原味的中医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相应内容:

太极丨真气运行丨翟志光丨皮肤科丨男科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醫原創思維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xw/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