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24/6188266.html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用科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年底,湖北省农科院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精准扶贫纲要(-年)》(简称《纲要》),突出智力帮扶和产业扶贫,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助力全省精准扶贫。

五年过去了,扶贫成果如何?10月30日,省农科院组织召开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精准扶贫座谈会,会上获悉,省农科院通过组织实施《纲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五种科技扶贫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一起来看看。

图为:“五种”科技扶贫模式。

1

助力产业升级的“绿色式”扶贫法

“绿色式”扶贫法,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升级为重点,加大合作市场经营主体在生产中的绿色投入品、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等绿色成果、技术应用推广,提升农产品供给的质量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带动贫困户持续受益。

十堰梦萌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猪养殖为主营业务之一的公司。该公司通过“绿色式”扶贫法,年实现销售收入余万元。省农科院畜牧所专家介绍,专家实地指导,组织该公司建成“猪-沼-果(菜)”四位一体高效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典型示范基地,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年带动合作社社员生态养殖生猪23万头,帮助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2

平台基地引领的“示范式”扶贫法

该模式主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择优扶植、培育一批特色示范基地或平台,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路径。

在天门市汪场镇方桥村,有一个“汪场镇方桥村半夏扶贫产业园”。该产业园的建立正是“示范式”扶贫法的最好“缩影”。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为汪场镇方桥村提出“科技扶贫、半夏脱贫”方向,立足省院和天门分院科技资源,成立“湖北省天门半夏产业技术研究院”,指导当地通过“专家+合作社+示范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截至年,汪场镇累计脱贫户、人。

图为:农科院专家为农户技术指导。

3

专家蹲点跟进的“定制式”扶贫法

在省农科院十堰分院,有这样一群人:全年多天都驻点在村里的合作社,对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现场指导。

上面这种模式,就是通过科技人员长期驻扎在贫困地区某企业或某部门,持续跟进,为其提供全方位、持续性、定制化农业科技解决方案的方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省农科院十堰分院负责人介绍,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该院食用菌研究所团队,驻扎在房县土城镇通省馆村天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基地。该团队年均驻点超过天,研发制定多项食用菌地方生产标准,并对该合作社及周边食用菌基地制菌各环节提供详细操作方案及现场指导。现该合作社年均生产黑木耳余万袋,解决30余户贫困户就业。年,该村已顺利脱贫出列。

4

助力创新创业的“领头羊”扶贫法

在孝感市孝昌县小河镇宋砦村,当地农科院专家根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带领有香椿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宋应新外出考察,并派专业团队为其提供菜用香椿矮化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帮其流转土地50亩。

这就是助力创新创业的“领头羊”的扶贫办法。该模式主要围绕贫困地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品,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科技成果应用和适度集中相结合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5

齐抓共管的“协奏曲”扶贫法

该模式通过多部门、多主体、有计划地统筹安排扶贫力量和资源,协同帮扶,夯实扶贫组织基础、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省农科院向宜昌市红花套大溪村提供的柑橘新品种“爱媛28”示范成功,亩收益元以上,传统柑橘产业得到有效升级;落实帮扶资金及技术、开展的大棚羊肚菌种植,亩均纯收益1.2万元以上,新产业培植效益初现……在协同帮扶下,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摆脱了“思路不清、信心不足”的状态,每户都有1-2个增收产业,该村已顺利脱贫出列。

据统计,自年《纲要》实施以来,省农科院共有支农业科技精准扶贫团队,人次专家参与精准扶贫,服务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辐射带动人脱贫。

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院着力实施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50项、集成先进实用科技成果项、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50项、建设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50个和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50家的“五五工程”,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湖北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湖北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记者:李茜

通讯员:杨文李琼杰

编辑:韩安然

热文推荐

· 湖北58家国企参与定点扶贫结对贫困村年底将全部出列

· 万贫困人口饮水问题销号今年底湖北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 守护农民工“钱袋子”湖北奋力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1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