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皮肤瘙痒是皮肤科罕见病证,乍一听,似乎不是甚么大事,挠一挠、抹抹药膏止止痒不就能够了吗?但对有些较为严峻的患者来讲,这不过个大事,由于他们长时间受此病磨折,屡屡痒不成耐。面临云云的患者,赵学道教员找准病机,用一些温药帮患者管理了题目,咱们来经过底下两个医案一探索竟吧。

医案一

任某,女,46岁,播送电视局员工。年7月6日初诊。

每遇凉风吹拂,被吹拂之皮肤瘙痒。搔之皮肤泛起片片丘疹,形如豆大,或聚簇成团状,或连成条索状。痒不成耐,剧则伴呼吸艰巨。四时皆然,冬尤著,屡屡不已10年。素往月信色黯,淋沥不畅(经期10余日)。带下色白、量多、有异味。舌暗淡润、胖、边齿、尖黯,苔白。脉缓滞,右细弦、左细尺弱。拟方桂枝加附子汤合姜甘苓术汤,温脾暖肾、宣通营卫。

桂枝20g,白芍30g,甘草15g,生姜30g,大枣15g,川附子(久煎)20g,茯苓20g,白术20g,干姜20g。水煎4剂。

年7月16日:上方4剂尽,恰值经至。此汛行经畅,色亦正,腹大舒。舌暗淡、津中、边齿,苔少白。脉缓,右弦细、左尺细。上方再进4剂(干姜、川附子各增为30g)。

年8月27日:药尽效彰。虽遇冷身痒,仅小做云尔。因暑假忙未复诊。此汛经色正,腹舒坦,带下已寻常。舌暗淡、边齿、津中,苔白。脉缓细,右弦。拟方同上去川附子,加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姜半夏15g。加强调气血以固表、化痰湿以运津,水煎4剂。

年9月6日:当前症已愈。舌暗淡、津中、边齿,苔白。脉细右弦。拟方桂枝新加汤合黄芪当归补血汤收功处之。

桂枝20g,白芍30g,甘草15g,生姜30g,大枣10g,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三七粉(冲)5g。水煎6剂,间日服之。

1年后访之,无恙矣。

按:阳虚卫弱表不固,凉风吹之,营卫失和而疹痒爆发,先予桂枝加附子,温阳通调营卫而气血和;姜甘苓术暖脾肺、行气化津而脉行畅利。再拟桂枝新加汤增味固卫表、补气血,以资强固。

医案二

王某,女,45岁,农夫。年7月14日初诊。

混身皮肤瘙痒6年,近加剧月余。每于夏令必发,秋凉则缓。近半年来一天经常爆发。身一阵烦热一阵痒,搔之,皮肤泛起粟粒状疹点,色红。体痴肥,食、眠好,二便普遍。舌淡红润,少白苔。脉缓滑中取,右略弦。拟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疏郁散热、化湿止痒。

柴胡48g,黄芩16g,甘草12g,桂枝16g,干姜12g,花粉24g,牡蛎12g。水煎3剂。

药尽症减其半,照方复进3剂。

年8月12日:痒大衰,仅下肢时痒。舌寻常。脉缓右略弦。仍拟原方约其小剂。3剂尽,告愈。

按:该患皮肤瘙痒,夏令爆发,湿郁做祟也。舌见润、体痴肥亦足信,脉缓滑略弦者,湿郁气机障碍也。气滞湿易郁,湿阻亦蕴热,彼此纠结,犯逆皮肤迟延不愈。治当疏郁散滞,化湿当以温药为好,但湿阻蕴热亦当清。温清两全而不悖,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恰当所宜。

临证好书

做家从事中医做事四十余年,将其念书心得、诊治阅历及阅历、学术鄙意聚集成稿,以飨读者。

《轩园医耘录:医案得失与方药心悟》

点进封面投入悦医家·中医学塾置备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医案部份计足够案,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罕见病、疑问病及奇病怪症。尚六经辨证,本经方论治。望能拓展“六经辨证”之视线,蔓延经方临床之半径。医方部份:选经方54首,时方16首。以相类方剂组列,按“方义思虑”“方证重点”给以商议,又将相类方剂做对比施行解析。

往期出色举荐

RECOMMEND7个方剂,分别高血脂

脸部过敏,1次止痒

刀豆的妙用

版权说明

本文部份实质选自《轩园医耘录:医案得失与方药心悟》(华夏中医药出书社出书,赵学道著),最后声明权归原做家统统,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1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