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靳××,女,60岁,郑州市人,农民。无药物过敏史。年11月30日初诊。主诉:间断胸闷,头晕,头痛10年余,再发加重6天。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头晕、头痛,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出院后一直服用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效果尚可。6天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再发加重,伴心悸、气短、乏力,欲呕,咽部有堵塞感,鼻干,口燥,今来诊,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红,尖红甚,苔薄白腻,脉沉细。既往有冠心病病史10年余,高血压病史30年余,梅尼埃病史50年,否认其他病史。BP:/mmHg,HR:88次/分,心律齐。

中医诊断:眩晕(痰瘀互结)

处方:清半夏12g,生白术20g,天麻20g,仙鹤草30g,泽泻30g,益母草20g,丹参24g,红花12g,陈皮12g,茯苓15g,赤芍12g,五爪龙30g,荷叶24g,怀菊花24g,生姜12g,甘草6g14剂,水煎服

按语:对于眩晕一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眩晕之病因虽有上述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结合病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30年余,梅尼埃病50年,现有头晕,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舌质红、尖红甚,苔薄白腻,脉沉细等表现,证型属痰瘀互结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本方中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五爪龙、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化湿;天麻、怀菊花平肝潜阳,化痰息风,止头眩;益母草、丹参、红花、赤芍活血化瘀;仙鹤草补虚,治疗乏力症,荷叶升清降浊;生姜和胃化水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化痰熄风、活血化瘀、健脾补虚、升清降浊于一体,则病症乃愈。

赞赏

长按







































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1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