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麟评医精选医案之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十
李士懋,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年获河北“大名医”称号。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学术上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尤重脉诊;擅长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急症、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耳濡目染,受益颇多,现总结其平脉辨治高血压临床经验如下。 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李士懋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血压是气血冲和,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虽没有高血压病名,但在历代典籍记载之眩晕、头痛、心悸等病中也可略见其端倪,这些古人治验,虽非特指高血压,但对今天高血压的治疗仍有重要启悟。 高血压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内经》认为其因有三: 一曰肝风;二曰气虚;三曰髓亏。 《金匮》则多从水饮立论;丹溪倡痰;景岳主虚;至清代以降,养阴之风大兴,多以阴虚阳亢立论。近现代各个医家则又各衍其说,争鸣喧嚣。 李士懋遍览岐黄青囊,撷取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50余年临床经验,认为在高血压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阴阳虚实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发生不同变化,高血压总的病因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非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一词一语可概其全貌。 高血压虚实皆可有之,五脏亦可有之。调和阴阳、畅达气血,升者以降、降者以升、寒者以温、热者以寒,平脉辨证,四诊合参,随证治之,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使阴阳气血和调,则高血压诸症自可痊愈。 邪实|对高血压的平脉辨证论治 前人有云:“先议病,后议药。”李士懋认为治病不效,由不识病者多,由不识药者亦不少,所以他提倡“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在临床上,他治病独重脉诊。以脉诊为核心,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平脉辨证”则是他在张仲景思想的启悟下延伸出来的治病大法。李士懋引《四言举要》之言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认为一切疾病均可以从脉象上找问题,也都可以从脉象上找方法。基于平脉辨证的基础上遣方用药,自是胸有全局,运筹帷幄全于方药之间见文章。他治疗的很多病人可以达到停用西药、血压正常的效果。下面就针对“邪实”与“正虚”两类病人从脉象和方药上介绍其治疗高血压的经验。 案例一:脉象弦滑诊为痰蕴化风 董某,女,29岁。年12月22日初诊。 血压不稳定一年,波动在~/90~mmHg之间。头晕时痛,眼胀,他无明显不适,未服降压药。脉弦滑,舌淡红,少苔。 证属:痰热生风。 法宜:化痰息风。 方宗:半夏白术天麻汤。 处方: 半夏12克,天麻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胆南星8克,菖蒲9克,钩藤10克,蔓荆子5克,全蝎10克,蜈蚣10条。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停西药。 12月29日复诊:药后头晕、眼胀明显好转,即刻血压/80mmHg,药已中病,稍事加减,继服30剂,停药。 按:初诊因脉象弦滑,故诊为痰蕴化风,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有问脉弦滑何以诊为痰蕴化风? 脉弦主饮主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篇》云:“滑则为气。”此脉象之弦滑为痰涎内阻,邪气阻滞,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气血激扬化风而显脉滑。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之风痰,不是外感所致,而是素体脾虚,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则变化为痰。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于是肝风夹痰浊之气上扰清窍,则头晕眼胀。方中半夏除湿化痰,健脾止呕为世所公知,而李士懋认为半夏兼具辛开下气之功,古人有“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之语,阳明清则肝气下降不为逆,此之谓也。又加蔓荆子,因李时珍谓: “(蔓荆子)体轻而浮,上升而散,故所主皆头面风虚之证。” 但内风既动,则其量宜小不宜大。 案例二:脉沉弦拘减诊为寒凝脉痉 刘某,男,57岁。年6月10日初诊。 高血在/mmHg左右,服硝苯地平、卡托普利控制在/90mmHg。现头晕,双下肢略肿,胸闷,他无明显不适。脉沉弦拘减,舌淡,苔可。 证属:寒凝脉痉。 法宜:温阳散寒解痉。 方宗:寒痉汤。 处方: 麻黄10克,桂枝10克,细辛6克,葛根10克,生姜15克,蝉蜕6克,炮附子10克(先煎),肉桂8克(后下),全蝎10克,蜈蚣8条。5剂,水煎服,3小时1剂,加辅汗三法以取汗。嘱停西药。 6月13日复诊。药后汗已出透,胸闷,头晕明显好转,即刻血压/90mmHg,药已中病,稍事加减,继服20余剂,不再取汗,以防伤正,血压归于正常,停药。 按:此初诊因脉象沉弦拘减,故诊为寒凝脉痉,予寒痉汤加减治疗。有问脉沉弦拘减何以诊为寒凝脉痉? 《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寒主收引凝泣,血脉不畅,故脉沉弦拘减,其为阴寒郁闭凝涩之象明矣。李士懋将脉沉弦拘紧泣滞,称为痉脉。见此脉,即可断为寒邪凝痹,不论表里,皆可以汗解之。 临证使用该方,以痉、寒、疼为三大要点,痉即脉痉(约占80%),寒即寒象(约占10%),疼即疼痛(约占5%),其余舌象、体征(约占5%)。此案李士懋采用自拟之寒痉汤,附以辅汗三法(连续服药、啜热粥、温覆),以使寒从汗解。汗解之标准当以正汗为要,即持续汗出、遍身皆见、微似汗出、随汗出而脉静症解。见此汗则停后服,不见继服。汗透寒散后,并非一汗而愈,当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此案采辛温发散之法,用麻黄竟达10克,然患者服后,血压不升反降,说明中医不可被西医药理研究所限制,而失去辨证论治的学术特色。李士懋认为麻黄在此乃发越阳气之用,正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之言“麻黄发其阳故也”,阳气发越,不为寒邪所束,则脉静压降。治疗高血压,从肝阳、肝风、痰热等考虑者为多,而从温阳散寒解痉考虑者鲜见。此“不远辛温遵经旨,但求潜降难为功。”诚为发皇古义,探求新知之宝贵结晶。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1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王振涛教授医案精选高血压病眩晕案
- 下一篇文章: 肝胆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