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国老rdquo甘草该用
甘草在方剂中使用广泛,但由于甘草在方剂中多作为佐使药使用,对其用量用法未予足够重视,取舍之间似无圭臬。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甘草在临床使用中剂量的把握,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大家有不同意见欢迎在文末留言区探讨,我们一起相互学习! 01 小剂量使用 小剂量使用时药量为3g左右,一般不超过4.5g,与处方中主要药物相比,约为其用量的1/3—1/2。 如用于解表剂、理气剂、甘寒清热泻火剂。 1.解表剂 绝大多数解表剂(如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香苏散,辛凉解表的银翘散、桑菊饮、柴葛解肌汤)均配有甘草。 解表剂中使用甘草,以往多解释为调和诸药、引经报使,似欠允当。 因为解表剂中的药物性味、归经均较接近或相同,实无调和或引经之必要。 那么使用甘草的原由何在呢? 一是解表药味辛性走散,一散即过药效难于持久,以甘草之甘缓辛药之散,可起到延长药效之作用。 二是甘草生用还有利咽消肿作用,可以改善表证中的咽喉肿痛症状。 考虑到上述因素,解表剂(尤其是辛凉解表剂)宜用生甘草。 不过在扶正解表时为取补虚缓和之意,亦可用炙甘草。 2.理气剂 对理气剂中使用甘草颇有争议。 主张使用的理由是,理气剂多由辛香药物组成,其性多偏温燥,长期或过量服用有耗气伤津之弊,可出现神疲乏力、口燥咽干之副作用,甚则影响食欲,利用甘草甘缓善补的特点可防止辛香耗气。 但甘草“甘壅滞气”,使用不当又可加剧腹胀胸闷,故一部分人不主张使用之。 愚以为对因痰湿、食积引起胸腹胀满者不宜用甘草,但对单纯的气滞证,特别是肝郁气滞证最宜使用之,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快气汤等方剂皆用甘草。 甘草在此类方剂中的作用,一是防止香药耗气;二是抑肝扶脾防止木旺克土; 此外尚有一定的调和药性作用,如柴胡疏肝散理气药与活血药并用,逍遥散疏肝药与健脾药并用,甘草在两方中分别起到了调和气血、调和肝脾的作用。 理气剂中宜用炙甘草。 3.甘寒清热泻火剂 甘寒药物一般有补虚润养、清热生津作用,但其中寒性较剧者如石膏、寒水石、桑白皮等易伤脾胃阳气,有碍饮食消化吸收。 为防止不良反应发生,以上述药物为主的方剂(如白虎汤、泻白散、玉泉散、竹叶石膏汤等)均配有甘草。 甘草在此类方剂中的作用主要是减缓寒性、保护胃气。 甘寒清热泻火剂宜用炙甘草。 02 中等剂量使用 中等剂量使用时药量为6g左右,与处方中主要药物相比,约为其用量的1/2一2/3。 如用于苦寒泻火解毒剂、两法并施剂等。 1.苦寒泻火解毒剂 苦寒药物具有泻火、解毒、燥湿、降逆、通便等作用,但过量使用也会产生纳差便溏、体倦神疲等副作用,即所谓苦寒败胃。 为防止副作用的发生,可采取控制苦寒药物用量或在处方中佐以适量甘草的做法。 约有半数的泻火解毒剂,特别是清肺热、泻小肠火的方剂(如普济消毒饮、凉隔散、龙胆泻肝汤等)多配有甘草。 甘草在此类方剂中的作用一是保护胃气,防止苦寒败胃;二是可改善咽喉肿痛或小便淋浊涩痛等症状,助泻火解毒; 此外还可起到矫味、调和药性等作用。 苦寒泻火剂宜用生甘草。 2.两法并施剂 两法并施剂是指两种对立治法并用的方剂,如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表里双解等之方剂。 性质截然相反的药物并用显得很不协调,甚至影响药效发挥,此时需要配以甘草从中斡旋。 如半夏泻心汤,黄芩、黄连与干姜、半夏并用,甘草起调和寒热作用; 黄龙汤的大黄、芒硝与人参、当归攻补兼施,甘草起调和补泻作用; 防风通圣散中的防风、荆芥、麻黄、薄荷与大黄、芒硝、石膏、黄芩并用,甘草起调和表里作用。 两法并施剂宜用炙甘草。 03 较大剂量使用 较大剂量使用时药量在9g左右,一般不超过10g,与处方中主要药物相比约为其用量的2/3至全量。 如温里剂、补益剂、酸甘化阴剂。 1.温里剂 温里剂中的回阳救逆类方剂(如四逆汤、回阳救急汤)中所用附子、干姜等皆为大辛大热之品,药性燥热,走而不守,且附子又具毒性,药效既难持久发挥又易损伤正气,此时配入甘草即可解决上述问题。 甘草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制干姜、附子之走,使药效持久; 二是解附子之毒,使其免于伤人。 在温中散寒类方剂(如附子理中汤、小建中汤、厚朴温中汤)中甘草除使药效得以延长外,尚有补脾和中作用。 温里剂宜用炙甘草。 2.补益剂 补益剂中的补气类方剂(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及气血双补类方剂(如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多配有甘草。 甘草主要起补气健脾作用,在气血双补类方剂中兼起调和药性作用。 在补益剂中,甘草除充当佐使药外,有时也作为君药(如甘麦大枣汤)。 补益剂中宜用炙甘草。 3.酸甘化阴剂 酸甘化阴剂即由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组成的方剂。 酸味药乌梅、山楂、五味子、木瓜等有生津益阴、开胃消食作用,若得甘味相助则酸甘互济,相得益彰,可用于胃阴虚不思饮食、口干少津、少苔或舌苔剥脱之证。 酸味药白芍或木瓜与甘草同用还有柔肝止痛、舒筋解挛之效,治脘腹挛痛、筋脉拘急、屈伸不利每获良效。 甘草所起的作用是助酸药生津益阴。 酸甘化阴剂宜用炙甘草。 04 超常剂量使用 超常剂量使用时药量为10g以上,用量一般居群药之首,主要用于特定的补益剂、利咽消疮剂、解毒急救剂。 1.特定的补益剂 特定的补益剂专指炙甘草汤而言。 方中以炙甘草为君,配以益气、养阴、补血、温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因气血阴阳俱虚引起的心动悸、脉结代。 气血阴阳诸不足当以补中气为先,甘草甘缓而守,斡旋于气血阴阳之间,统领诸药共收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之效炙甘草用量一般为12—15g。 2.利咽消疮剂 甘草生用性凉,有清热利咽、解毒消疮之效,外感风热或毒火上攻并伴有咽喉肿痛时,伍用甘草(前面已有论述)。 对咽喉肿痛反复发作,因阴虚内热者,可配伍养阴利咽的麦冬、桔梗等药物组方(如桔梗汤、玄麦甘桔汤)有时竟用甘草一味(甘草汤)亦可收功。 治疗疮痈肿痛,可用生甘草与清热解毒药(如银花、野菊花等)组方,如甘草银花汤、甘草菊花汤。 甘草在方中的位置是显而易见的。 3.解毒急救剂 解毒急救之方可单用生甘草一味,也常与绿豆伍用(即甘草绿豆汤)。 以甘草为主的解毒剂主要用于乌头、附子、雪上一枝篙及苍耳子、巴豆等药物的中毒,此外对蛇毒、河豚鱼毒、砒毒等也有一定解毒作用。 其解毒原理主要是甘草甜素的吸附作用,甘草次酸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及类似葡萄糖醛酸样的结合解毒作用。 解毒急救时生甘草用量可高达30g以上。 甘草入药除了生炙区别外,尚有甘草梢一种。即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一般认为其性寒,有泻火通淋止痛功效,善去茎中痛。下焦湿热证、小便淋浊涩痛者每多用之,如导赤散、八正散、五淋散等方宜用本品。 入药剂量一般为3—6g,均用生品。 综上所述, 生甘草在小剂量(3-4.5g)使用时用于解表剂,中等剂量(6g)使用时用于苦寒泻火解毒剂,超常剂量(10g)使用时用于利咽消疮剂、解毒急救剂。 炙甘草在小剂量使用时用于理气剂、甘寒清热泻火剂,中等剂量使用时用于两法并施剂,较大剂量(9-10g)使用时用于温里剂、补益剂、酸甘化阴剂,超常剂量使用时用于特定的补益剂。 甘草梢中等剂量使用时用于泻火通淋剂。 您在临床使用甘草有什么临床心得吗? 上零零医app 寻找甘草粉~ 1.本文内容不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代替医生面诊,仅供交流学习。 2.文章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8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用毒毒药攻邪,屡起沉疴一文提升用药
- 下一篇文章: 舌象舌苔厚腻是体内藏了看不见的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