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重度心悸案,来看《伤寒论临证六要素》如何处理

(注:本次医案来自《伤寒论临证六要素》一书,仅作分享,所有医案资料经作者同意授权使用,禁止转载或外用)

重度心悸案

男,34岁,初诊。

主诉:咳嗽痰多2月余,严重心悸胸闷。

病史:2个月前熬夜抽烟感冒,咳嗽咳痰1.5月后开始出现左边胸闷,心悸,轻微胸痛牵扯肩背,遂服瓜蒌薤白半夏白酒汤导致腹泻加重心悸;现在服用小青龙颗粒,能有效缓解流涕、咳痰、胸闷,加服生脉饮,稳心颗粒,辅酶Q10胶囊有效控制心悸,心律失常。曾用方:桑菊饮,参苏散,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麻杏苡甘+半夏厚朴汤,苓桂术甘汤,贝母散,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紫苏子汤等等,或有加减。

现证:咽痒、咳嗽,痰多,色白透明胶黏,气短,咳久无力,抬肩才能顺畅咳出,鼻涕胶黏色白量多,左胸闷,胸微痛,左肩背酸,心悸频发难受,担心心衰。怕冷怕风,自觉低热,手脚凉;不易出汗,出汗则恶风,无盗汗,稍食汗;皮肤干燥,轻微甲错,心慌,心悸,胸闷,无压痛,腹可,口干不苦,微渴,长期喝温热水茶,偶尔饮冷,胃口好,咳嗽后纳稍差,喜热饮热食,长期熬夜,眠可;记忆力差,白天精神可,饮多则小便色清无异味,饮少则尿黄,无夜尿。大便可,日1次,成形,偶有先干后溏。睑淡白边黯滞。舌淡嫩,质厚,苔腻不润。

(1)分析:

六要素分析

表:表寒(怕冷怕风、手脚凉、咽痒咳嗽)

血痹(胸痛、肩背酸)

外燥(轻甲错)

溢饮(鼻涕)

中风(食汗、汗出恶风)

里:痰饮(白痰多)

支饮(胸闷、心悸)

里热(口干、微渴)

水结(先干后溏)

虚:津虚(不易出汗、渴、皮肤干燥、睑淡)

胃虚(纳稍差、记忆差、心率失常)

(2)辨证:寒热、表里、虚实同病

(3)诊断:厥阴中风;津虚血少、支饮痰饮

(4)治法:补虚化痰,解表降逆

(5)处方:竹叶前胡(柴胡)汤4剂

反馈:年1月11日反馈:获大效。1剂后症状即减轻七八成,完全控制心悸、咳嗽,现已进3剂。续进4剂巩固。病愈。

附学员读书思考(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此案患者里位水火夹杂,不仅有口干微渴,尿黄、食汗等里热表现,还有心慌心悸胸闷,纳差、便溏等胃虚水饮的症状,所以里位是少阳病。表位汗出恶风、食汗,这是少阳中风。但是患者怕风怕冷明显,加上手脚凉,咳嗽咳痰明显,肩背酸痛,少阳中风的基础上,表寒明显,我们就需要考虑柴胡桂枝类方了。长期熬夜,记忆力差,眼睑淡白,津虚明显,最终确定为厥阴中风,竹叶前胡汤。

我也可以拥有这样的看病水平吗?

这位患者辗转使用过桑菊饮,参苏散,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麻杏苡甘+半夏厚朴汤,苓桂术甘汤,贝母散,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紫苏子汤等等,或有加减等数十个方子,均未见明显效果。

据他本人反馈,万万没想到,忆忘老师1剂药,症状就好了七八成。原来经方真的有「覆碗而愈」「一剂知,二剂已」的奇效啊!由此便坚定了要和忆忘老师学习的信念。

看到这,你是不是也很拥有这样精准的辨证智慧,想找个老师带自己入门;

如果你苦于自己的临床水平迟迟未见提高,遇到从业上的瓶颈期,看不好看不懂的病越来越多。

那么推荐你,忆忘老师的这门线下课。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f/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