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永言”,“大乐与天地同和”,蕴藉着中华文化弦歌不辍、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诗词被誉为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人常常以物寄情、以物言志,以物诠释人生、以物针砭时弊,如此诗句俯拾皆是,如聆雅奏,余音绕梁;如饮佳茗,唇齿留香。而吟咏之物,诗词中的意象有的还有自己独特的中药药性,甚至有的本身就是一味中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下面,一起探寻诗词里的中药之美,在千古流传的文学艺术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渺渺清风、荷田微漾、碧叶连天、菡萏婷婷,莲荷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早在《诗经》里就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之句。《泽陂》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起兴,叙述无法排解的痛苦和忧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朴素明朗的汉代乐府民歌《江南》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描绘了鱼戏荷叶、人采荷莲的热闹欢乐的劳动场面,采莲人的笑声仿佛就在耳畔。《西洲曲》中也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之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遇景入咏”在《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中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用幽微清淡的荷花、圆润悦耳的露珠描绘了夏夜的恬淡闲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用“无穷碧”和“别样红”把荷花之美写得极富韵味,引人入胜,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以莲寄托“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以莲寄托“不与世俗同”的高洁情怀。荷花能抚慰心灵,还能调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有中药之美。而荷梗微苦,性平,入肝、脾、胃经,用于中暑头昏、胸闷、气滞。《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通气舒筋,升津止渴,霜后采者,清热止盗汗,行水愈崩淋。”莲房性味苦、涩、温,归肝经,消瘀、止血。《本草纲目》中记载“莲房入厥阴血分,消瘀散血,与荷叶同功,亦急则治标之意也。”

“灼灼其华”,桃花是春色里的一抹明艳风景,也是诗词的重要题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夭》以桃树的花、果、叶作为比兴事物,衬托出新娘品性善良、年轻美丽,也描写了婚礼现场的快乐气氛,对后世影响深远。“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讲述了一个珍贵而美好的回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苏轼用素描手法勾勒出生机盎然的唐、宋桃花春景图,让人流连忘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让春色在山中流连忘返。桃花还有美容作用,源于花中大量的营养物质,可扩张血管,疏通脉络,润泽肌肤,促进人体衰老的脂褐质素加快排泄,能有效地预防黄褐斑、雀斑、黑斑。《千金方》记载:“桃花渍酒服之,好颜色,治百病,三月三日收”。《神农本草经》记载了桃仁的药用价值。《滇南本草》记载桃子“通月经,润大肠,消心下积”,《随息居饮食谱》记载为“补心,活血,生津涤热”。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张籍在《答鄙阳客药名诗》里借用地黄、半夏、栀(知)子、桂心、使君子(喜君知)等中药词汇,心随物宛转、物与心徘徊,把药名与诗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表达诗人与“鄙阳客”的深情厚谊。“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辛弃疾这首《满庭芳·静夜思》,引药入诗、心物交融,“为情而造文”巧妙表达出身处疆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其诗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柏叶、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宿沙(缩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二十余味中药名,并与诗的内容浑然一体,思妻之情绽放在中药的芬芳中,相得益彰。以当归为例,《本草纲目》就记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贫血症、经前紧张、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宫颈炎、盆腔炎、不孕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痛、冠心病、慢性气管炎神经性皮炎、肝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神农本草经》记载:“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杜甫、韩愈、白居易、皮日休等都用药名写过诗词。

探寻古诗词里的中药之美,可以在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华优秀文化沁润心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张美林李前华黄玲玲文泽记者李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xiaa.com/bxyl/12618.html